打开APP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郑州篇|中原大地起高峰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0-01 09:11:42

IMG_8869.jpe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冰珂

  如果说,郑东新区从一片鱼塘村落蝶变成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成为河南对外开放的新窗口,被誉为“新城区建设的点睛之笔”。

  那么,中原科技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为全省“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支柱之一,则是创造了“中原大地起高峰”的佳话。

  从河南拿出区位最优、生态最好、价值最高的区域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城,到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努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又到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再到聚焦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打造郑州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四年时间,中原科技城锚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城”目标,落子成势,与郑东新区一起迎来了快速发展——

  落地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高能物理研究中心2个大科学装置,嵩山、墨子等省级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北理工、哈工大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国家级科研平台22家、省级科研平台402家,超600家高新技术企业、逾千家科技型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300余名,吸引3万余名青年人才纷纷创新创业,形成了创新人才高度集中、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科创氛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年底,中原科技城在全国279个科技城(科学城)中的综合排名由2022年第31位跃升至第19位,今年目标为前15位。

IMG_0519.jpeg

“三合一”深度融合 为全省科技创新注入澎湃动能

  与高铁郑州东站相距不远,国内首个以“量子谷”为名的平台——中原量子谷,启动建设已满一年。

  一年来,中原量子谷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一期工程聚焦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光电材料等领域,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

  中原量子谷,潜力无限量。二期工程步入提速建设期。“这是一个集齐了量子产业载体、配套服务用房以及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附属设施的‘工业上楼’标杆园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原量子谷相关负责人说。

  中原量子谷是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

IMG_0520.jpeg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正式提出推进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即以省科学院为“天”,专注科技研发,以中原科技城为“地”,提供发展空间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连通天地的“桥”是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

  有天有地,天合之作。两年多来,中原科技城统筹布局省科学院研究所、实验室、中试基地、实验装置等,实现“以城托院、以院拓城、院城一体”深度融合,为郑州乃至河南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立法引领,全力保障融合需求。省人大先后出台《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中原科技城总体规划管理条例》两大条例,形成联动互补之势,促进“一院一城”在空间布局、人才机制、管理队伍等方面深度融合,以法治之力赋能科技创新。中原科技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工作服务专班,统筹全区资源,从人才服务、项目落地、空间保障到产业转化实施全过程全领域点对点服务。

  服务靠前,空间保障坚实有力。依据省科学院科研机构空间需求,结合中原科技城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墨子实验室、黄淮实验室、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过渡办公、永久场地加快建设。积极配合省科学院启动北龙湖创新基地建设,谋划建设科研机构工作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区等四大功能区,拟引入50多家新型科研院所,着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今年5月,河南省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在承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基础能力方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完善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聚焦引育一流人才团队,积极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依托2.0版中原科技城人才新政《关于支持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引领区的若干举措》,畅通省科学院高层次人才到中原科技城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渠道,为省科学院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人才公寓、就医服务、子女入学等完善的生活配套保障,助力其累计引进17名院士及其核心团队,104名高层次人才,科技人员总数超2200人,人才体量跃升全国省级科学院第一方阵。

  金融赋能,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启动“一基金三基地”建设,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原科技城产业引导基金,在中原科技城建设研发基地、中试基地、转化基地,立足中原科技城“1+1+N”基金矩阵运作模式,着力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生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合作,支持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已成功设立10亿元规模中原科技城科技创新母基金,由深圳天使管理,主要专注天使、创投阶段,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符合中原科技城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科技。重点围绕省科学院、省实验室、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研究设立中原科技城种子(概念验证)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举措,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建立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助力省科学院与超聚变等重点企业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省科学院成果转化机制有效衔接,省科学院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双向赋能。支持省科学院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与中试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在中原科技城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活动联办,科创氛围日益浓厚。创新“企业出题、中原科技城应题、省科学院答题”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与兰考县开展战略合作。与省科学院联合举办重大活动,中原科技城生命科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中原量子谷项目发布会、中原科技城2024年半年工作会等活动相继举办,得到了学术和产业界广泛关注,吸引大量科创企业和青年人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新氛围。

 育链条、建园区、招大商 打造六大未来产业集群

  7月,2024光合组织领导人大会开幕,算力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齐聚中原科技城,海光生态适配中心郑州基地和郑州市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郑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联盟、中原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现场揭牌,为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再助力。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原科技城着力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赛道,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双轮驱动、双向促进,组建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具身智能实验室,集聚人工智能头部企业20余家,不断集聚形成新优势、新动能。

  人工智能是中原科技城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原科技城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局,以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强的产业为重点,培育形成了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生命科学、量子、软件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为抓手,培育集聚15家算力领军企业;建成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集聚腾讯、阿里等数字企业3600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围绕天健先进医学生物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引进北科生物、华兰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近20家;依托墨子实验室,落地量子企业和研发团队15家;依托嵩山实验室,引入数字马力、海康威视等头部软件企业……一个个创新项目、企业落户,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9月23日,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环形显示屏上,数据交易信息实时滚动显示。揭牌运行以来,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了全省共建统一数据交易平台新模式,推出各类数据产品1488项,已累计完成数据交易682笔,交易额超15亿元。

  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是中原数据产业园的代表企业。中原科技城在抢滩布局新兴产业链的同时,还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元宇宙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园区建设,不断放大专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我们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精准补链延链强链,以高标准园区规划建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已建产业园区13个、在建产业园区18个,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和生命科学为主导产业的多类产业园。”中原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凯介绍。

  截至今年上半年,区块链产业园新入驻浩宇空间、天瑞信科等近30家企业;中原数据产业园签约入驻金盾信安、西美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园已集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为等10余家国内龙头企业的区域总部。

  重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稳定器。中原科技城全力以赴做好招商引资,依托产业大脑平台,绘制招商图谱,科学运用效能考评指挥棒,掀起全员招商高潮。2024年,已签约河南铁建投新基建总部、八英寸高端硅基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中能建新疆电力设计院中原企业群总部等133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021.42亿元。

  如何让项目快速落地建设、投产达效?中原科技城紧抓“服务八同步”,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大力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开展各项政策惠企活动12600余次;利用“企业意见建议直达平台”收集并解决企业问题超500个,动态解决率保持在98%以上,争分夺秒赶工期、抢进度,生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

  上交大郑州研究院、正弘坊、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开工建设;中原超级总部基地一期、哈工大二期等37个项目主体封顶;中原大数据二期、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粤浦白沙科技创新港一期等8个项目建成投用……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居全市第一。

IMG_0521.jpeg

聚焦“四链”深度融合 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

  中原科技城挂牌之初,便定位打造成为郑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引入国内一流创新资源,2023年3月15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暨“人才强院年”启航仪式成功举行。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与武汉大学校友半导体专委会、长江量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大数据研究院等22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签约,并为省科学院朱宗宏等11名首席科学家及11名特聘研究员颁发高层次人才聘书,集聚了一批优质科创类企业、人才团队及高能级平台项目。

  借势发力、乘势而上,中原科技城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为牵引,蓄力打造创新要素聚集、内外资源聚合、产业优势聚变的科技创新强磁场,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推动郑州银行成立全省首家科创金融事业部,截至7月末累计投放贷款76.72亿元,有效丰富了辖区科创金融产业生态;在科创类企业集聚的区域打造11家不同类型金融服务港湾,通过“郑好融”平台授信26.89亿元,放款21.47亿元;成立5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积极与国内各类优秀市场头部基金管理机构接洽合作,设立天使、创业、股权投资等各类子基金,截至目前,郑东新区共有已完成中基协备案私募基金企业203家,管理规模逾1600亿元,初步建立了赋能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型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业态。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实施优秀青年“青云计划”,先行先试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举荐制”,赋予重点引才单位、企业自主认定权;加大政策兑现力度,第一批优秀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审核通过人员1382名,第二批初审通过人员达4009名;持续提升“双拎”服务水平,累计为富士康新事业总部、中电装中原区域总部等120余家企业提供拎包入驻办公空间,为超聚变、中电装等重点项目匹配人才公寓800余套,营造“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

  ——提升科创服务水平,探索推广龙子湖智慧岛标准化科创服务模式,形成涵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专业化科技孵化链;建立科技型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233家、高新技术企业66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5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9家、瞪羚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1家和国家级科研平台22家、省级科研平台402家;分别拥有省、市、区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11家、190家,基本形成可持续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梯队,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撮合转化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的良好格局。北理工郑州研究院成功与创投机构签署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转化。上半年,中原科技城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4亿元,同比增长63%。

  夜幕降临,长达5.2公里的如意·龙湖城市水上夜游启航,通过游船体验、光影演绎、桥体亮化、两岸文商旅空间提升,打造出的“水+岸”互动的城市消费新场景,展现了“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城市新形象,深受市民和游客青睐。

  宜业、宜居、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是对人才强大的吸引力。中原科技城积极举办重大科创活动,吸引科研机构开展多场科普宣讲活动;发挥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引领带动作用,为青年人才提供丰富的消费场景和休闲游玩好去处;加快推进“首店经济”,打造“海汇·银河里”等特色主题街区,促进消费提档升级……一系列举措,成功塑造了“水域靓城”生态名片,让各类人才踏实创业、舒心生活。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两城一谷’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健全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的科创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科技创新、招才引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上下功夫,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郑东新区党工委书记、中原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孙建功说。

编辑: 康亚飞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