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 高海平作品 装裱效果图
画是艺术家精神的世界真实呈现,画家通过艺术语言作为媒介表达出自身的感想感悟,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高度与灵魂所在。
画作的价值取决于画家的艺术修养、文学修养和精神世界修养,不是简单的视觉所看到的,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真正深处是需要长时间的了解和研究的。
画家,也是艺术家。艺术语言的表达就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画家通过笔墨语言表达是在于毛笔在水墨、宣纸、画家本人手腕心脑之间的配合而完成的。画家像是一台机器,有着无数的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一个单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少一个都不行。
高海平作品《远方的家》,通过水墨语言在宣纸上创作,采取散点透视,“三远法”加以构图处理,把近景、中景、远景处理的得心应手,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些都源自于画家本人生活中观察的结果。作为画家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观察有利于艺术创作就是最美的,也是作为感人的。该作品就是画家近年来典型的劳动艺术成果,将散点透视应用的非常到位,艺术化处理了笔墨语言关系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优秀的作品自然会流露出光芒的,观众看后有感动有反响就是优秀的作品,不然反之。作品《远方的家》最前面采用长城烽火台为原型,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的象征之一,放在画中更显作品的高雅与富贵,给人以动力,发扬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最佳的选择。
《远方的家》中景采纳了陕北窑洞,长城蜿蜒曲折盘旋在华夏大地,途径陕北榆林段就是典型的案例,陕北榆林属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美丽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劳动人民顽强拼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来,具有坚韧不拔的魅力,在特殊干旱的土地上生存力是最强的,值得书写值得弘扬。
窑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典型的“天圆地方”就是本源文化、本原哲学的代表。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的观念。此观念现在还是深入人们心中,窑洞任然是陕北居住的首选。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有着典型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高海平善于观察生活,深入生活,与人民交朋友,在人民中间创作,在生活中学习。先后创作出近百余幅佳作,参加各种不同的画展和群展,并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得到了诸多藏家的关注与信赖。深信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大艺术家,画家才是跟随大艺术家模仿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
画作的优劣,要观众说了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就是画家促进艺术作品创作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的动力。
总之,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向生活学习。努力创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这个也是画家的志向。
高海平(左)与中国科学院沙漠领域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右)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科学艺术考察。详细介绍见“百度百科”搜索关键词即可了解。
《高海平》纸本水墨,45cm×52cm,张喆 绘(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画家),2024年7月28日
高海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
高海平,1981年生于陕西横山。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刘文西工作室特聘专业教师,广州墨池学院特聘山水画专业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文化史、沙漠生态美学与中国西部美术创作等,以及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卷轴画、非遗、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等领域。论文、国画作品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等收录。出版专著主要有《榆林印迹》《延安印象》《陕西古塔》(学苑出版社,国家级项目)《陕北村落彩绘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陕北村落民间壁画考察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4年版,陕西省社科著作出版资助项目)。集结出版《高海平画集》《高海平速写集》,参与出版《陕西古代建筑壁画艺术·陕西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汉画总录8·绥德》(与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合作,国家级项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独立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厅局级基金项目三项,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和校级项目各一项。代表作品有《秦直道印象》《毛头柳》《陕北人家》《乾坤湾》《华山》《万里长城》等,均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并被美术馆、博物馆、企业和私人收藏。曾获首届陕西美术奖、第六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积学奖学金一等获得者、陕西师范大学2023-2024学年“优秀研究生”称号、国际美术奖大展(南京)参展艺术家和台北艺术交流展获得美术大奖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