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里,西夏文渐成无人能识的“天书”,直至20世纪初黑水城文书的惊世重现,方使这湮没的王朝初露真容——但彼时的西夏学,仍是少数人苦研的“绝学”。《西夏文教程》以超凡的匠心完成学科范式革命,让世界看见复活的西夏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注脚。
《西夏文教程》始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1986年编写的教学讲义,2013年正式出版,2020年出版英文版,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优秀教材奖。
从“天书”到教材
“绝学”重生带来学术突围
1962年,22岁的史金波在导师王静如的引领下初遇西夏文时,国内可识读的西夏字不足半数,语法体系支离破碎。他手抄黑水城出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在残卷中逐字比对、系统梳理,将千余西夏字刻入记忆。
1986年,美国邓如萍博士求学西夏文的请求,成为史金波编写教材的契机。教材编写历经漫长的过程,他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对之进行修订完善:1999年,他在东京外国语大学讲授西夏文课程时增补语言学内容;2007年至2008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两次开设西夏文选修课期间融入黑水城契约文书新发现;2011至2013年,他连续三年于宁夏大学举办西夏文研修班并持续完善讲义。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西夏文”特殊学科建设项目,史金波任学科带头人;2011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首席专家,史金波亦将教材编写列为学科建设首要目标。经过系统整合研究成果,《西夏文教程》于2013年正式出版,以15讲体系化课程破解西夏学研究难题,奠定了现代西夏学方法论基础,成为国内外首部体系完整的西夏文教学与研究标准教材,标志着西夏学从个人技艺向系统学科转型的关键突破。
教科书里不仅有语言文字
还有一座文明基因库
翻开《西夏文教程》这本书,你会发现,每一页皆是文明的拼图,文献图版、例字词句皆从故纸残片中打捞而来。这部教材首创西夏文教学体系,独创“合成构字法”解构文字密码,从上千文献中提炼存在动词分类,让西夏学从“秘传技艺”变为可复制的知识链。而今,聆听过史金波讲学的西夏文研修班学员中,多人已成为西夏研究骨干。
作为国内外首部西夏文系统教材,其价值体现在三重突破:一是创新学术规范,标注了217处国内外成果并附《西夏文研究百年论著目录》,构建学科知识谱系;二是革新教学范式,将深奥考据转化为“部件拆解—语法推演—文献实战”渐进链条;三是转变文明解码范式,通过文字构造揭示党项民族思维特征(如“春”字由“草、日、风”合成),从契约文书用词频率透析西夏社会运行机制,实现“让死文字讲述活历史”的学科使命。
填补英语世界西夏学系统教材空白
构建国际学术对话新范式
《西夏文教程》远超语言工具书的范畴——书中1032个西夏字例、647条例句及300余幅文献图版,构建起西夏文字、语法、文献的完整知识体系。这部教材经哈佛大学李汉松博士历时六年译介,于2020年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西夏学研究迈入国际学术对话新阶段。
该系列为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的招牌品牌之一,深得读者的喜爱,并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鲁汶大学、南洋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图书馆收藏,哈佛燕京学社更将其列为丝路文明研究必读书目。剑桥大学教授彼得·科尼基评价其为“西夏语言与档案最全面的指南”。这部教材的国际化,不仅填补了英语世界西夏学系统教材的空白,更通过解码11—13世纪西夏社会的法律文书、商贸契约、宗教典籍,让国际学界得以窥见一个多民族王朝如何以文字为纽带,在典章制度、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等维度深度参与中华文明建构。
在国际学术对话层面,《西夏文教程》的译介引发了关于“西夏中国认同”的深度探讨。针对科尼基教授提出的“西夏是否属于中古中国”之问,《西夏文教程》作者和译者以实证研究作出回应:西夏文献将“中国”译为“东国”,榆林窟1073年题记载党项僧侣祈愿“转生于中国”,从帝统观念、制度文化、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出发,证明其自我定位在中华文明框架内。这些发现颠覆了将西夏视为“外来政权”的片面认知,揭示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演进逻辑。正如史金波所言,西夏并非“异族王朝”,而是通过推行科举、尊孔崇儒、融合佛学,成为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基于文献实证的文明解码,为国际学界理解“何谓中国”提供了新视角。
如今,德国莱比锡大学以此书开设西夏文工作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据此构建西夏文OCR数据库,剑桥学者将其作为解析西夏活字印刷术的关键依据。这部教材的广受欢迎证明,“冷门”绝学的国际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建构,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脉络,在文明对话中确立中国学者的原创性贡献。
投身“冷门”绝学
在时光长河中打捞文明的星火
对于青年学子,史金波以躬身半世纪的实践凝练出三重箴言:其一,以“刀耕火种”的韧性夯实根基。史金波曾每日伏案摹写、释读西夏文字,如古人镌刻碑铭般锤炼肌肉记忆,唯有笔尖与纸面的千万次摩擦,方能在字形结构中触摸先民的思维温度。其二,以“考古探方”的敏锐激活思维。当你在榆林窟释读“愿转生中国”的党项祈愿时,需听见文字背后民族融合的潮声;翻译《卖地契》中“没水慧”这类胡汉合璧的姓名时,当洞察文明碰撞的火花。其三,以“文明摆渡人”的襟怀定位价值。人工智能或许能识别西夏字的形态,却永远无法理解“德运金承唐土”的政治隐喻——这正是人文学者不可替代的使命。
史金波的贡献表明,每个西夏字都是先民留给未来的信笺,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或许没有即时的掌声,但每一次对残卷的破译、对文明的叩问,都在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星空增添新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