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于先行地区中试基地建设运营的调研报告 | 创新发展
中原策
2024-10-17 10:30:47

洛阳市委政研室 

中试基地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桥梁,是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重要平台。立足洛阳市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建设中试基地,是促进科技成果在洛转化、引进孵化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壮大“风口产业”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洛阳市中试基地建设,洛阳市委政研室先后赴武汉、合肥、广州、佛山等地考察学习,对先行地区中试基地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建设运营模式

根据调研情况,中试基地建设运营按照不同的主体可分为以下5种模式。

(一)企业建设运营模式。该模式是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的需求,自主搭建产品中试平台,在满足自身中试需求的基础上,与行业内其他科研院所或企业对接,用富余的中试能力提供对外有偿服务,推动更多实验室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合肥华清高科表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清高科”)打造的中试平台,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华清高科聚焦安徽省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这一发展方向,依托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和资源优势,建成合肥市首个化工新材料领域市场化运营的专业中试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基地建设方面,中试基地的厂房、仓库等公共设施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华清高科通过先租后买的方式使用;中试过程中所需的设备、中试材料等由华清高科自行购买,技术人员、专业团队由华清高科自主配备。

在运营管理方面,华清高科主要采用三种运营方式:一是自主研发中试。华清高科将本公司研发的项目放在基地进行研究中试和初期转化,设备、资金、人员均由自己承担,转化成果自主应用。二是“委托研发+自主中试”。华清高科根据自身需要,将研发中遇到的瓶颈技术问题委托给其他科研院所或行业专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在华清高科中试基地进行中试,除科研人员外,场地、设备、管理均自主承担,中试成果由华清高科自用。三是承接其他科研院所或企业中试项目。相关科研院所或企业以支付中试服务费的方式,使用华清高科中试基地的场地、设备等,在基地进行中试转化,转化成果由其自用。为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运营收益,华清高科构建了“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共享实验室、共享技术团队、共享营销平台等,为中试企业提供“中试+孵化+投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华清高科对合作方中试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团队运营能力等进行评估,遴选一批优质项目投资入股,并与合作方约定所投项目5年内产值达到1亿的,继续持股甚至追加投资;5年内产值未能达到1亿的,将撤回投资、退出项目,倒逼中试成果加速产业化的同时,不断增加中试基地自身收益。

(二)科研院所自建自营模式。该模式由科研院所下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试基地,并独立自主开展运营。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先进院”)中试基地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基地于2019年10月开始建设,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武汉市设立的第一家企业法人性质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先进院建设运营,现有研发服务团队260余人,主要从事新材料等领域研发及中试,已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在基地建设方面,武汉先进院着眼于服务武汉市主导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建成10261平方米中试基地,包括材料实验室、中试车间、磷酸铁锂等9条中试线、1个新能源材料检测与性能评价中心和新能源电池材料软包试验线,具备完善的实验室研究和中试放大开发的软硬件条件。基地建设得到经开区政府大力扶持,区财政共补贴2.5亿元、分5年发放到位,用于武汉先进院建设。先进院独立自主建设运营,区政府不占股权、不参与具体建设经营。

在运营管理方面,武汉先进院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开展市场化运营。一是承接研发及中试服务。为有研发及中试需求的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成果、联合研发、中试服务,帮助其实现创新产品量产,通过收取服务费用或技术服务参股等方式获得经营收入。目前,武汉先进院已为东风汽车、兴发集团、华为、深能环保、新疆能源等多家企业提供60多项研发及中试服务,合同额累计超2.5亿元,实现产业化项目24个,为合作企业新增产值50亿元。二是提供企业孵化培育服务。在为企业提供中试服务的同时,筛选成长性好的初创企业,通过对接种子基金、天使投资等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形成“楼上研发、楼下孵化”的高效孵化模式,推动成果快速转化、企业快速孵化。武汉先进院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企业200家,总产值2.5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占82.5%。

(三)政府平台公司建设运营模式。该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投资建设运营中试基地,具体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招引有中试需求的企业入驻并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入驻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购置中试设备,建设中试线,开展中试活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以下简称“BioGB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项目是2021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2023年7月竣工投产,是围绕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的全国首个以中试为主的定制化生物安全产业园区、广州市黄埔区首个生物制药中试基地。该基地的建设运营主体是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开控股”),整体定位为生物安全产业的中试基地,为生物安全产业提供专业化研发厂房和关键配套服务。

在基地建设方面,BioGBA精准聚焦生物医药企业中试需求,高标准推进厂房设计、空间布局、设施配备等工作,打造专业化中试空间。比如,充分考虑生物安全产业对标准化厂房的需求,同类型生物医药园区厂房层高一般为4.5至6米,BioGBA的厂房最高层高则为7米;每平方米最大楼面荷载量达1.2吨,是普通厂房的2.5倍左右。充分考虑生物医药企业对生产连续性、稳定性的需求,项目配备了高可靠性双回路供电,遇到故障自动切换,保障供电电源。充分考虑生物医药企业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配备了最大日处理量500吨的集中污水处理系统以及8600RT集中供冷设备,规划了每小时流量25吨的集中蒸汽供应系统,有效降低企业投入、提高生产便利性。

在运营管理方面,广开控股下属企业广州凯德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德资本”)具体负责BioGBA的运营管理,首先为基地招引有中试需求的企业,由入驻企业负责中试设备采购、中试生产线建设,并根据企业自身需求确定中试项目、开展中试活动,中试成功的项目由企业自行对接市场主体、实现产业化。同时,凯德资本还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一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依托集团与高瓴资本、礼来亚洲、广发信德、元禾原点等头部投资机构合作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引导基金、产业母基金、科技担保、信贷融资及股权交易等资金支持;二是聚焦高潜力企业或相关中试产品,在关键阶段开展战略投资,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企业某项产品研发到临床二期或三期阶段(成药性基本稳定阶段),通过基金的方式投资入股,待产品产业化后实现投资收益;三是为中试基地入驻企业提供物业服务,通过收取租金等方式实现一定收入。

(四)政府建设、高校运营模式。该模式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中试基地,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关键硬件设备采购等,为中试基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校负责中试基地整体的运营管理,为中试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未来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院成立于2022年6月,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委托华中科技大学运营管理的事业单位。未来院紧紧围绕武汉经开区“3335”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布局方向,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医学等“双一流”学科优势,明确了以“大制造”和“大健康”为核心主线,聚焦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领域,着力打造集平台建设、产业孵化、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型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

在基地建设方面:由武汉经开区向未来院提供1万平方米的科研办公场地、3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及孵化园区、100套配套人才公寓和充足的经费支持。由华中科技大学向未来院提供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双方的深度合作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未来院长期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运营管理方面:武汉经开区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成未来院管委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内下设行政综合部、项目管理部、中试基地运营部等5个部门。实际运营中,主要按照“中试+孵化+投资”的模式进行成果转化。未来院建立了中试项目遴选制度,筛选出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和技术优势的科技成果入驻中试基地,对入驻项目的评审、合同签订、设备购置、安装调试、试生产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中试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中试成功的项目提供创业辅导、融资、市场推广等一站式孵化服务,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对潜力较大的中试熟化项目,未来院不仅引入投资机构为项目提供资本支持,还会通过投资的方式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在园区就地转化,实现“成果熟化在基地、产业落地在园区”。目前,未来院首批导入30余个项目,其中10余个项目陆续通过概念验证,进入中试基地开展中试熟化培育工作,10余家公司在研究院的“孵化”下破壳而出,为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五)政府投资建设、科研院所运营模式。该模式是政府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财政出资建设公共服务中试平台,交由具备科技研发和工艺操作能力、善于对接市场资源的科研院所负责运营,面向社会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佛山市半导体微纳加工中试平台和半导体材料外延中试平台,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建设这两个中试平台,是佛山市破解半导体产业中小企业中试载体缺失问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两个中试平台由佛山市和南海区两级政府投资建设,由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中科微纳”)运营,2024年7月建成通线。

在基地建设方面,根据广东中科微纳的规划设计,佛山市和南海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超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半导体标准代工线,建设2.3万平方米专业化百级、千级半导体洁净实验室,配备特种气体、化学品储存、纯水系统、废水、废气处理系统等半导体芯片制造必需的硬件支撑条件,并通过环保、安全资质审核,通过ISO质量认证,有力保障企业中试制造及后期放量扩产硬件要求。预留一部分超净场地给企业入驻,让企业在组建生产线的过程中,只需购置少量专属设备以满足芯片个性化生产需求,其余通用性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均由平台提供,真正实现“轻资产”运营。

在运营管理方面,坚持以中试为纽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创新研发+公共服务+科技企业+专业基金+品牌活动”的半导体产业生态。重点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建强人才队伍。以苏州纳米所技术骨干为核心,建立一支80余人的具备工艺、设备、厂务全方位支撑能力的工程化技术团队;同时,配备一支20余人的懂产业、懂市场、懂资本的运营管理团队。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两个中试平台除了最基础的委托加工外,还有联合研发、封装测试、产线共建、人才培养、共享超净场地等多元化服务内容。三是强化金融支持。研究院与南海产业集团(南海区国资平台)联合设立一期规模1.2亿元的“南芯基金”,可为中试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完善产业配套。研究院积极探索“中试基地+产业孵化育成”模式,将配套建设6万平方米的技术驱动型专业化孵化园区,以及8.5万平方米的产业加速区,着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半导体工程化创新平台及产业培育基地。目前,两个中试平台已累计为超百家国内院校、企业提供专业化中试服务,合同金额达3000余万元;引进市、区各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产业化项目12项,项目获批竞争性财政经费支持超1亿元;与华南师范大学、佛山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实习培训工作,已培训应届毕业生42名;孵化引进半导体产业上下游科技型企业40余家,企业估值超30亿。

二、主要启示

通过对各种模式的分析,建好用好中试基地要把握好以下4个关键。

(一)必须契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中试基地本质是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只有真正嵌入本地产业链条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久运营。

从调研情况看,合肥华清高科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和在当地化工材料产业中的领头优势,独立建设运营市场化的中试平台;武汉未来院找准华中科技大学科研资源与武汉经开区主导产业的结合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建设多元化、综合型中试基地;广州生物安全创新港紧扣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安全产业发展建设大规模中试园区;广东中科微纳为服务半导体产业发展,聚焦半导体芯片制造核心环节建设公共服务中试基地。这些中试基地正是因为契合了当地产业的发展需求,才充分享受到政策扶持、资源集聚的红利,找到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可持续良性运转。

高质量推进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必须坚持需求驱动原则,紧密结合本地科研优势与产业基础,增强科研成果与本地市场需求的适配性,通过中试环节引进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必须有具备市场运营能力的主体。中试基地扮演着连接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关键角色。拥有一支“前端懂技术”“后端懂市场”的专业运营团队,是推动中试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BioGBA拥有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最佳招商服务团队”“2022年全国产城运营品牌力TOP10”等多项荣誉的专业运营团队——凯德资本,佛山市半导体微纳加工中试平台由具备技术、人才、市场“三重优势”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管理运营,华清高科自己培养了一批了解化工产业、有较强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队伍。这些中试基地(平台)的运营主体都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拥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市场分析和资金运作经验,在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质量推进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必须把准中试基地“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的特点,招引、培养具备市场运营能力的主体,有效对接科研成果、金融资本、市场需求,不断推动科研成果的成熟和优化,提高其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确保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必须有强大的金融支撑。科技金融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催化剂,也是中试基地开展企业孵化、产业育成的重要支撑。

从调研情况来看,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建设运营的中试基地,都重视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武汉未来院下设双创服务部,把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融资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帮助创业企业获得资金,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配套设置金融服务超市,可与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资本对接,为科创企业开展全周期金融服务。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与南海产业集团联合设立规模1.2亿元的“南芯基金”,同时和深创投、兴橙资本等10余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半导体产业孵化育成提供金融支撑。

高质量推进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必须把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有效整合银行、基金、社会资本等各类金融资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孕育孵化更多高成长性企业,为“风口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必须注重推动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成果就地转化不仅是中试基地实现其功能和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

华清高科构建了“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企业成果就地转化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加快了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武汉经开区未来院采取“中试+孵化+投资”的模式,实现了“成果熟化在基地、产业落地在园区”;广东中科微纳通过“中试平台+产业孵化育成”的运营模式,已孵化引进半导体产业上下游科技型企业40余家。

高质量推进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必须注重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完善成果转化全周期服务,加强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确保科技成果真正能够落地生根、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工作建议

目前,洛阳市中试基地建设中,还存在着重点产业领域覆盖不全、企业建设运营意愿不强、建设资金渠道单一、市场化运营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先行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统筹做好建设规划。深入分析洛阳及周边城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技特点,深刻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全市层面做好建设中试基地的顶层设计。要确定中试基地建设重点领域,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要明确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坚持梯队推进,提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统筹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选准建设运营模式。结合不同的产业基础和中试需求,明确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具体模式。针对洛阳市高端轴承、耐火材料等优势产业,要注重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中试基地建设运营中的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自主搭建中试基地,并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社会化中试服务,释放闲置产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针对洛阳市部分传统产业,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求,自主搭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中试基地。针对洛阳市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产业,建议选取政府平台公司建设运营模式,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为企业进行中试提供便利。

(三)切实强化金融支撑。着力完善资本体系建设,加大科技金融供给,为中试基地建设和企业孵化、产业育成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在支持中试基地建设方面,畅通中试平台融资渠道,用好产业投资基金、超长期国债等融资工具,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投资支持中试平台建设;鼓励保险企业与中试基地合作开展创新型业务,推动各相关方在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创业方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多轮投资机制,有效整合种子、天使、创投、私募、并购等基金和银行科技贷等各类金融资源,针对中试基地孵化项目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提供相适应的金融解决方案。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两级政府针对中试基地建设运营中的实际需求,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推动洛阳市中试产业加快发展。健全财政奖补政策,建立优质中试平台认定奖补机制,对服务产业功能强、开放共享程度高、示范带动效应好的中试平台给予财政支持;探索通过中试服务券等方式积极扩大中试市场需求;探索财政拨款类中试平台对外服务产生的收入纳入单位预算,准予用于单位的其他科研活动等,推动中试平台开放共享、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支持中试基地招贤揽才,将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列入洛阳市人才引进计划,全力落实好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人才政策,助力中试平台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中试相关课程和专业,建设中试实训基地,推动中试平台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一批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懂安全、懂市场的复合型中试人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同时,细化完善中试基地用地保障、税费优惠、绿色审批等支持政策,为中试基地高质量建设运营提供更多服务保障。

(执笔:赵亚杰  田富允  雷陈生  耿鹏飞  杨依源  审改:王  锋 张  阳)

来源: 洛阳市委政研室 
编辑: 杨雪情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