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济源五龙口镇马村梨农张小珂的梨园,地上堆放着很多酥梨,她和工人正在分拣、装箱,“亩产1万斤,每斤市场价卖到2.5元,这是最后一茬果子了。”张小珂一脸喜悦的竖起食指,“家家户户一年最不济也能收入七八万。”
“天赐宝地三千亩,树移他乡梨不甜。”说起这马村酥梨,可有来头。由于马村属于盐碱沙滩土质,早在20世纪60年代,马村人便开始在沙滩地上栽植酥梨,由于出产的酥梨个大、皮薄、味甜、汁多、渣少,一上市就被哄抢一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马村人要增加收入,还要从酥梨上下功夫。”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杨龙祥说。长期以来,虽然马村酥梨很有前景,但是产量一直上不去,形不成产业,而其中灌溉就是大问题。
酥梨汁多皮薄秘诀就在于灌溉,梨树一年四季都不能断水,由于沙土蓄水功能差,平均一个月都要浇两三次水。张小珂记得,小时候,村民们都是从沁河水挑水,为自家梨树灌溉,一户人家一天挑上200来担水是常有的事。于是,只要沁河水不干,从河边到梨地,来往穿梭的都是挑水的人,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三钎一眼井,水呀清凌凌。”后来,田间地头有了沟渠和水泵,但是这些水泵主要用于庄稼灌溉,想要解决梨树的浇水问题,还得依靠供电企业。
济源供电公司当地供电所了解情况后,在酥梨种植地点立起一排电杆,工作人员冒着三十六七度摄氏度的高温,在干巴巴的土地上不停的运杆、架线、安装变压器,将电送到了村民安装的抽水井边。
抽水有了电力保障,村里一下子扩大了梨树种植面积,每逢开春天旱少雨,沁河水位持续下降,抽水机就派上了大用场,挂果时节抽水机都没断过水。
有了电力供应,马村又引资开发了深水井、建造水塔,供电部门又及时对其电力接入、涉电配套设施安装及调试等全程服务,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
解决了灌溉的核心问题,村里一下子扩大了梨树种植面积,全村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2500亩,即便遭遇天旱少雨、沁河水位下降等问题,出产的酥梨个大、皮薄、味甜、汁多、渣少,年产量可达2000万公斤,在济源周边十分抢手,一上市就被哄抢一空,可谓当地秋季果蔬中的新晋“网红”。
“方圆一丈,电动车一辆”,马村酥梨摇身一变成为了该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我这园里的水,都是从地下100多米的深处抽上来的清泉水,供电公司还为我们增容改造了变压器,新架了井井通电排灌线路,大家都能就近浇地。”张小珂介绍说。
有了优质的产品,酥梨未上市就被预购一大半,进入采摘期后,城里人更是纷纷开车前来购买,马村人专门投资了100多万元建成了通往梨园的水泥路。
产品炙热、人气聚集,近年来,马村人动起了“头脑风暴”:梨花节、产品深加工、梨树认领、梨农入股……马村人致力于规模种植、扩宽销路、品牌打造,进一步推进智慧梨园建设,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
供稿:济源供电公司 张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