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茶饮疯狂“卷”糖,年轻人到底买不买账?
消费者报道
2024-10-24 18:33:56

■按:

名为减糖,实为代糖。

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脂肪、碳水还有糖,这些曾被无数人视为快乐源泉的东西,正在被年轻人刻意减少摄入。为此,新茶饮巨头们也在努力强调自家的产品足够健康,尤其是在“糖”上。

近日,奈雪的茶推出了“不加糖·奈雪黑葡萄”等3款产品,宣称“实现0添加糖”、“所有甜味100%来自水果”。

仔细盘点不难发现,今年,不少茶饮品牌产品升级动作都围绕“控糖”展开。今年4月,沪上阿姨发布降糖通知,从原料和做法上入手,在保证风味的同时,控制饮品的甜度;6月,喜茶推出“慢糖·多肉葡萄”,率先将低GI糖原料引入饮品;乐乐茶紧随其后,在7月推出了“缓糖”,强调低GI慢升糖。

新茶饮为何选择“控糖”?面对层出不穷的代糖新选项,消费者的态度又是如何的?

 01. 

对糖又爱又恨的年轻人

当下,喝完奶茶测血糖、少吃精制碳水、多吃低GI值食物……警惕一切含糖食物已经成为一种风潮。在小红书上,#控糖#标签累计浏览量高达14.2亿,社交平台的控糖理由大多指向肥胖与衰老。

(数据来源新榜)

然而,想要控糖并不容易。一方面,糖是人类唯一一种从出生开始就爱的味道;另一方面,紧迫的现实生活又让“糖-多巴胺-快乐”如此简单又快速的奖赏机制成为一种让人上瘾的解压方式。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沉迷奶茶,作为标准的“糖油混合物”,它除了美味还提供极其易得的“情绪价值”,喝了就能收获快乐。

对于食品饮料企业来说,上瘾意味着复购。围绕着人们对甜味的天然偏好,食品工业在过去数十年建立了一套方法论,将食品饮料里的糖添加到一个固定的范围,消费者就能够获得极致的快乐。

“一开始只是想试试有没有效果,不过真的做起来之后,才发现(生活里)的糖多得吓死人。”坚持控糖两年半的王果(化名)表示,“如果你试过做饼干或者月饼就会知道,看起来已经加了接近‘致死量’的糖,吃到嘴里竟然感觉还是微甜。”

当糖变得无处不在时,我们很容易就吃进入远超于身体所需的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对糖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克,然而一瓶500ml的可乐就已经含有55g蔗糖,而我们每天还可能会吃下面包、奶茶、水果等其他含糖食品。

与此同时,我们吃的水果也正在变得更甜。曾经红极一时的阳光玫瑰就属于高果糖、高甜度的品种。2021年一项针对不同芒果品种分析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海南主要栽种的优良芒果品种中,现在流行的台农芒果的总糖、甜度值、蔗糖和果糖含量排名第一。

实际上,摄入过多的糖不仅会导致肥胖、衰老,还有牙齿损伤以及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刊载于《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已经有一半人口超重或肥胖,较2004年增长了3倍。学界预计到2030年,超重或肥胖人口占比还会上升至七成;近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十年间,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中国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研究组与甲状腺疾病、碘状况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组2023年底发表在《Journal of Diabetes》上的数据,2007年~2017年10年间,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由9.4%上升至11.7%。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苗青指出,门诊病例中年轻人罹患糖尿病的常见诱因之一,就是以高糖高脂的饮料代替饮水。

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人们在走向便利店或是现制茶饮店时不得不变得犹豫。益普索的数据显示,与糖带来的愉悦和营养价值相比,更多消费者认为糖对身体健康存在危害。其中,98%的网友对无糖产品持正面以及中性态度,认为“无糖”产品口味好、健康无负担、性价比高。

 02. 

新茶饮开始卷“控糖”

人们越来越关注对糖分的摄入,饮料界率先刮起了“零糖风暴”。

2018年3月,元气森林推出零糖气泡水,以“0糖0卡0脂”成功开辟出一条新赛道。目前,包括可口可乐、农夫山泉、娃哈哈、康师傅、统一、东鹏等各大饮料公司都推出0糖产品。这股“0糖”风潮也逐渐蔓延到糖果、饼干、乳业、肉干零食等众多领域。

随着零糖风暴的不断蔓延,新茶饮行业开始面临“糖分危机”。2017年,上海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组织的奶茶测评中显示,27款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介于每杯11g至62g之间。这意味着只要喝一杯奶茶,当天的糖摄入量就超标了。

类似的抽测还有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2019年发布的现制现售奶茶比较试验结果。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每100毫升饮料中只要含糖≤5 g 可以声称为低糖饮料;含糖≤0.5g,可以标注为无糖饮料。

然而该抽检结果显示声称不加糖类20款奶茶中14款标称为“无糖”的样品,含糖量在1.1-5.8g/100g(以蔗糖计)之间,均不符合国家无糖标志规定。其中小确茶、奈雪的茶、益禾堂制作的无糖奶茶糖含量甚至超过建议每日糖摄入量25克。

每一次的抽检结果都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每当人们表现出的健康担忧涉及它们的核心原料——盐、糖或脂肪时,食品生产商只会选择一种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换成分。也就是换一种在当时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的成分。”在关于《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书中,作者曾这样总结食品加工行业在面对公众质疑时的核心战略。

新茶饮行业亦是如此。2018年10月,喜茶率先开始使用0卡代糖——甜菊糖,这是一种从菊科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乐乐茶紧随其后,将甜菊糖引入菜单。

此后,包括奈雪的茶、沪上阿姨在内的多家茶饮品牌都加入了使用代糖的行列,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直到2022年,奈雪进一步升级其代糖方案,开始使用罗汉果糖。根据《消费者报道》统计,截至目前,12家新式茶饮品牌中已有8家品牌在饮品线中加入了“零卡糖”选项。

在代糖行业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分类方式,一类是人工合成代糖,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另一类是天然代糖,或从植物提取、或从生物发酵中获得,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赤藓糖醇等。

相比人工代糖,天然代糖的价格更高,但安全性争议较小。相较于瓶装饮料5元左右的零售价,客单价更高的新茶饮更倾向于使用天然的甜味剂。

除此之外,新茶饮也试图推出其他控糖策略。例如本次奈雪的茶推出的“不加糖”多肉葡萄,宣称使用鲜果果肉及鲜榨原汁、果酱、果浆等原物料,替代“额外添加糖”;茶百道、沪上阿姨推出了做法降糖(降低饮品固定添加的原有糖度)以及小料降糖,难点在于如何做到“减糖不减味”。毕竟,消费者喝现制茶饮需要的不仅是健康,美味同样不可或缺。

 03. 

选择零卡糖的消费者占比最高仅5%

而使用代糖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消费者长期食用“蔗糖”,对甜味剂可能会产生主观排斥,比如觉得代糖甜度过高、甜味太冲,或带有苦味等异味。

当甜味剂入口时,人类对不同甜味剂的甜味感知会随时间变化。人类本能更偏好蔗糖的甜度曲线,因此越接近蔗糖甜度曲线的甜味剂,越能提供愉悦感。不同的天然代糖也存在差异,例如甜菊糖苷甜味的持久度就相对较差且有后苦味。

据《消费者报道》统计,目前市场上提供0卡糖选项的茶饮品牌如喜茶、CoCo都可、沪上阿姨等品牌,普遍使用的还是主流的天然代糖赤藓糖醇。

明星光环下,赤藓糖醇的价格在2021年第二季度达到4万/吨的顶峰,目前价格已经大幅下降。国泰君安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5月,国内赤藓糖醇主流出厂参考价格1.12万元/吨左右,平均成本约为1万元/吨,价格已贴近成本线。

为了调和口感和平衡成本,在实际使用上,赤藓糖醇通常不会单独使用,业内更多是采用多种甜味剂组合的“复配糖”方案。例如,古茗“0卡糖”的主要成分包括赤藓糖醇、L—阿拉伯糖、甜菊糖苷等;喜茶的“真0卡糖”则由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多种天然代糖构成。

尽管如此,消费者似乎并没有很接受。

在社交平台上,一个关于“加一元换零卡糖,奶茶店真的会换吗?”的讨论中,不少网友表示“换了0卡糖明显难喝了一点”“假甜会很严重”“真的会换,真的不好喝”“0卡不好喝而且感觉更甜了”。

记者随机挑选了五家提供了“零卡糖”的知名茶饮品牌线下门店进行询问,门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日常点单情况来看,点“零卡糖”的消费者并不多。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美团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从消费者的实际选择来看,一线城市珍珠奶茶标准糖与七分糖的产品销量超7成。水果茶相应甜度的选择比例较低于珍珠奶茶,但占比也高达58%。但无论是珍珠奶茶还是水果茶,面对新茶饮品牌给出的“0 卡糖”选项,即使是接受度最高的一线城市也仅有5%的消费者愿意为代糖的加价买单。

“不喜欢代糖的味道”、“喝都喝了,还不如喝真糖”,多名消费者向《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与其选择加一元换代糖,她们更愿意选择减少喝奶茶的次数,一旦要喝,就要喝真糖。

健康潮流早已不可逆。新茶饮品牌想要进一步突围,不仅需要更健康的品牌形象,也需要在口味创新和健康诉求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才能真正满足年轻人对健康与美味的双重需求。

作者:郑艺阳

微信编辑:周辉

责任编辑:覃硕

制图:Judy Chen、Julia

转载授权、投稿、合作请联系消道长:

消道长微信:ccrzhushou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