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破解甲骨文密码!历史老师用数字技术,让古文课秒变 “破案现场”
在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历史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 “探案” 正在进行。历史老师徐继宽,被学生亲切称为 “宽哥”,正带领学生们借助数字技术,破解甲骨文的神秘密码,让古文课瞬间变成充满悬念与惊喜的 “破案现场”。
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丰富信息,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的珍贵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甲骨文的字形晦涩难懂,解读难度极大。目前,仍有约 3000 个甲骨文未被成功考释,这些字多为人名、地名,在甲骨文中出现次数稀少,给释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 技术为甲骨文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构建了甲骨文开源数据集。该数据集涵盖 1600 余类别甲骨文文字、众多未破译的甲骨文单字以及 13000 余类别甲骨文演变阶段产生的其他文字。在此基础上,他们训练出模型 OBSD,并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多途径辅助破译系统 Open-Oracle。经过持续训练与优化,该模型逐渐掌握古文字演变规律,能够预测甲骨文文字图像在现代可能呈现的字形,为甲骨文破译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 “人工智能析解古文字” 团队另辟蹊径,通过训练 AI 捕捉人类专家书写古文字的动态路径数据,搭建模型,让机器像人一样 “思考” 和理解古文字。他们邀请学生手写古文字基础构件,计算机记录笔顺、笔势等动态数据,目前已录入万余条字形书写数据。通过这种方式,计算机能够模仿人类书写的笔势、笔顺和大致轮廓,在古文字识读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除了高校科研团队,企业也积极投身于甲骨文研究的数字化进程。腾讯与安阳师范学院合作,对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殷契文渊” 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平台引入创新工具,运用微痕增强技术,让研究人员能够看清甲骨上刻痕较浅的文字,详细分析笔画和甲骨背面轮廓分明的凹槽。此外,平台还采用 AI 技术将甲骨文字形映射到现代汉字,极大提高了破译效率。每个甲骨文单字都编入索引,方便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快速查询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开展研究。
徐继宽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数字技术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并将其巧妙融入历史教学中。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 “殷契文渊” 平台和 “了不起的甲骨文” 小程序等数字工具,亲身体验甲骨文的破译过程。学生们如同侦探一般,在纷繁复杂的甲骨文字形中寻找线索,利用 AI 技术提供的辅助信息,尝试解读古老文字的含义。
例如,在学习殷商祭祀文化时,徐老师展示了一片记载祭祀内容的甲骨拓片,上面的文字对于学生来说犹如天书。借助 “殷契文渊” 平台的 AI 辅助功能,学生们输入部分已知字形,平台迅速检索并呈现出相关甲骨单字详情、包含该字形的甲骨片及其释读信息。学生们通过对比分析,逐渐理解了这片甲骨所记录的祭祀仪式细节,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三千多年前的祭祀场景。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甲骨文研究,徐老师还开设了《史学侦探》校本课程。在课程中,学生们组成探案 “小分队”,针对特定的甲骨文研究课题,运用史学方法展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他们通过搜集自媒体上 “争议性” 的甲骨文解读话题,将其转化为课堂上的 “历史谜案”,在徐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外证与内证、实证与理证、反证与旁证、孤证与互证等方法,对甲骨文进行深入分析。
在一次课程中,学生们围绕甲骨文 “妇好” 的解读展开研究。通过数字技术查阅大量资料,包括甲骨片的高清图像、相关学术论文以及专家解读视频等,学生们发现 “妇好” 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且与战争、祭祀等重要活动相关。他们运用 AI 工具对涉及 “妇好” 的甲骨文字形进行分析,结合历史背景,最终推断出 “妇好” 是一位在殷商时期拥有重要地位的女性,可能是一位杰出的女将军和祭祀主持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甲骨文的解读方法,还学会了运用审辩思维,对历史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升了历史学科素养。
数字技术不仅让甲骨文研究变得更加高效、准确,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通过将 AI 技术融入课堂,徐继宽老师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课转变为充满趣味和挑战的 “破案现场”,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甲骨文密码被成功破解,而历史课堂也将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