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偷偷玩手机?教室 WiFi 监控系统自动锁定屏幕使用率最高的 "摸鱼王"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智能手机已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 “标配”。它在带来便捷信息获取和丰富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悄然成为课堂上的 “隐形杀手”。课堂上,学生们趁老师转身、讲解题目间隙,偷偷在桌下摆弄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聊八卦,全然不顾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和老师苦口婆心的讲授。这种现象日益普遍,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令老师们头疼不已。
为应对这一棘手难题,不少学校开始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 —— 教室 WiFi 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宛如课堂上的 “电子卫士”,依托先进的网络监测技术和智能算法,时刻扫描教室网络环境。一旦发现有设备在课堂时间内屏幕使用率异常高,便会迅速锁定目标,将其精准定位为可能的 “摸鱼王”。例如,在某中学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正激情澎湃地讲解古诗词,教室后方的小李却悄悄拿出手机,沉浸在游戏世界中。他丝毫没有察觉到,教室 WiFi 监控系统已敏锐捕捉到他手机屏幕长时间的高活跃度,在后台自动生成警示信息,并将其设备信息标注为当堂课屏幕使用率最高的终端。下课后,老师依据系统提示,找到小李,面对确凿证据,小李只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学生上课沉迷手机,原因错综复杂。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好奇心旺盛但自律能力薄弱。手机中丰富多彩的娱乐内容,如惊险刺激的游戏、诙谐有趣的短视频,对他们而言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在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与精彩纷呈的手机世界之间,不少学生往往难以把持,轻易就被手机 “勾走了魂”。而且,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兴趣和清晰目标,课堂学习无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转而向手机寻求即时的快乐与满足。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社会数字化程度极高,手机无处不在,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家庭中,家长忙碌于工作,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部分家长自己也是手机的 “重度依赖者”,在孩子面前频繁使用手机,给孩子树立了不良榜样。学校方面,尽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一些学生想方设法将手机带入课堂。
面对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顽疾,学校和家长需携手合作,多管齐下。学校除借助 WiFi 监控系统这类技术手段外,还应强化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校园手机管理专项检查,对违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同时,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归课堂。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组织课堂讨论、小组竞赛等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家长则要肩负起家庭监管责任,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明确规定使用时间、场景和用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如陪伴孩子参加户外运动、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等,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教室 WiFi 监控系统锁定 “摸鱼王”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方式的深入思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简单粗暴地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并非良策,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信息素养。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过度沉迷手机的危害,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与娱乐。同时,教育者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积极一面,如在线学习资源、教育类 APP 等,为学生打造更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数字化时代中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育与科技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