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上级媒体看邓州】河南日报专题报道《邓州市:探索“1+N”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
县委书记(县长)内参
2024-09-25 14:48:29

河南日报记者 曾小小 通讯员 李鹏 盛志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头戏,是增强农村发展后劲的关键。
新征程的号角已响,如何走好“产业路”,激发新活力?
连续20年获得“国家超级产粮大县”称号,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近年来,邓州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着力探索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邓州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在邓州市腰店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新型植保机械正在开展“一喷三防”作业。赵正强 摄
何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1”,即一家龙头企业或具有带动能力的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朝阳企业、一个产业协会、一家专业合作社;
——“+”,即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基础,联结、带动、激发各类乡村振兴参与主体,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
——“N”,即多个家门口小微企业、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不同生产经营主体。
“一产”活起来、“二产”动起来、“三产”旺起来。邓州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云峰介绍,目前,邓州已形成穰东服装、刘集黄酒、构林面粉、腰店雨伞、陶营水产、龙堰红薯、高集烟叶、文渠内衣等14个“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年总产值达294.75亿元,带动就业19.34万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近3万元,有效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家门口就业幸福多
9月13日,走进位于邓州市腰店镇腰店村的邓州市腰店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70余名工人正有序作业。
大采缝边、小采合片、打顶定带、打珠缝线、安顶安把、质检挂牌……不一会,一把把生产完毕的伞被捋齐装袋。

在邓州市腰店镇沙洼新捷众雨具公司,工人正在加工订单产品。盛志国 摄

“春节从外地打工回来后,我发现这活还挺好做,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下家里,种种地。”在这里务工的该村村民曹冬梅说,“我手快,一月能挣3000多元。”
家门口灵活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在位于邓州市腰店镇西岭社区的邓州市景宏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来自西岭社区及附近村落的村民正变身“工人”,生产着伞架、配件等零部件。
“搁家里1天能挣100块,全部落在自己兜里,吃饭、住都在家里,没啥成本,在家还能照顾孙子。”60岁的寇克金自今年3月份听说家门口也建了伞厂,就订票回家务工了。
邓州市景宏伞业有限公司落户腰店正是“雨伞小镇”起势成势、展露雄姿的一个缩影。
2021年6月,腰店镇立足基本镇情,充分挖掘利用乡贤资源,引进了佛山龙头企业捷众雨伞公司,成立全镇第一家雨伞生产厂——捷众雨伞有限公司。
在此基础上,腰店镇趁势而上,以商招商、以伞引伞,先后招引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上下游5家企业入驻,延链补链、聚“伞”成群,实现了集聚连锁效应。
腰店镇党委书记李宗万介绍:“目前,零件加工、伞架组装、成伞装配、图文印刷等工序均能在腰店镇生产,伞布就地集采邓州市区化纤纺织企业产品,形成了‘城里纺化纤、乡下做雨伞,雨伞用化纤、城乡共发展’的合作共赢局面,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邓州市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培育乡村振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关于完善提升“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的意见》,在市级层面建立指挥体系,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政策激励。腰店镇自觉融入全市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规划,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汇聚智慧,统筹考虑资源状况、产业基础等因素,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农民主体、社会协同”的发展原则,努力建设河南有名气的“雨伞小镇”“雨伞之乡”。
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该镇以点带面、扩大规模、提升产能,以管理区为单位建立规模厂,以村为单位建立加工工坊,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加工户,把适合家庭生产的加工环节更多地延伸到农户家中,推动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目前,全镇利用村闲置村部、学校、厂房、民宅等建成规模厂11家、制伞工坊20个、加工户1000多户,培育4个自主品牌,几十个品种,上百款样式,年产雨伞2000万把、伞架4000万支,年产值5亿多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真正把产业链实体留在县域,将更多就业岗位留在乡村,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就业、就地城镇化,养老带小、上班挣钱、农忙种地“三不误”。
“我们现在生产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南非、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邓州市捷众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申端说,“平时会把订单分给各制伞工坊和加工户,不仅带动就业,也培育微小厂,增加收入。”
李宗万表示,将立足腰店,面向全市,计划经2到3年的发展,建成规模雨伞厂50个以上、雨伞工坊300个以上、加工户10000户以上,年产雨伞1亿把、伞架2亿支,年产值超30亿元,努力争创中原“雨伞之乡”。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2年陈、3年陈、5年陈的我都要一些,先备20万元的货吧。”
“我今年新增10万元,上年黄酒卖得非常好。”
……
9月13日,一走进邓州市刘集镇老户周黄酒有限公司,就听到该公司负责人周太林的电话响个不停。

刘集黄酒发酵中。曾小小 摄

“黄酒生产是季节性的,有的人会趁着新酒刚出先订一部分,然后再订一些陈酿,这不下个月就要开始生产了,有的8月份都开始联系订货了。”周太林说。
刘集镇位于邓州市东南部,自古以来就盛产黄酒,有千余年的民间作坊生产史,黄酒文化积淀深厚。
中原黄酒爱好者有句口头名言:南绍兴,北即墨,中原黄酒在南阳,南阳黄酒在邓州,邓州黄酒在刘集,足以说明消费者对刘集黄酒情有独钟。
在位于刘集黄酒城的刘集酒业有限公司,只见蒸煮车间、糖化间、发酵间、压榨间、灭菌间等现代化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大部分设备已安装到位,正在进行调试工作,准备投产。
“以前靠人工,生产量提不上去,市场份额占比就少。”该公司负责人朱大召介绍,经过这几年考察学习,目前先上了一条全自动的生产线,日产黄酒15吨左右,生产线有恒温设施,这样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能投入生产,满足客户需求。
好的品质再加上生产能级的提升也吸引了不少新的客户。
“我是在抖音上看到,大家都说刘集黄酒口味酸甜,风味独特,色味俱佳,酒香纯正,这不,这几天跑过来看看,各方面都很规范,我先订了10吨。”9月13日,亳州市熙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到刘集酒业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后,当即签下合作协议。
作为传统行业,刘集黄酒酿造历史源远流长,但多年来,刘集黄酒企业总体一直保持着“零、散、小”的现象,产业没有龙头带动,在转型发展上动力不足,产业业态单一,宣传力度不够,销量靠口碑、“老客户”效应。
在新时代,如何让传统产业焕新出彩,好的产品走出地域限制?近年来,刘集镇认真落实邓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的要求,将构建“1+N”产业体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独特优势,破局开局,创新赋能,打造黄酒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凸显“1”的示范引领作用。刘集镇对光照黄酒、老户周黄酒、大召黄酒等规模大、产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实行乡科级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分包联系制度,精准施策,引导企业创新创业、提升管理、转型发展。目前,光照黄酒通过国家认证,7家黄酒企业取得省级食品生产许可(SC),老户周黄酒酿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同河南工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刘集设立了黄酒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有力有效改变了刘集黄酒的市场形象,规范了产品标准,拓展了市场渠道。
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带动“N”协同发展。该镇充分发挥黄酒协会职能,采取协会+企业+作坊(农户)的模式,让龙头企业与小作坊建立分工配合、共赢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小企业、工坊梯度培育行动,规范整合黄酒作坊“个转企、小升规”,推动企业“攀高向新”。
产品创新与推介销售并重,双管齐下助产业腾飞。刘集镇一手抓产品创新,一手抓市场开拓,线上线下“齐步走”,做好“土特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
刘集镇党委书记马燕介绍,刘集镇现有各类黄酒企业60多家、黄酒作坊80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黄酒1.5万吨,年产值约1.2亿元,远销武汉、西安、成都、北京等全国各地。
马燕说,刘集镇将持续构建“1+N”黄酒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更有力的支持,合理利用全市资源;加强行业引导和行业规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黄酒产业“破冰突围”;加强宣传推介、炒响叫热,形成黄酒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延链成群集聚势能
9月13日,走进邓州市穰东镇服装产业园,一栋栋崭新的标准化厂房矗立在眼前。

穰东镇服装产业园。肖威鹏 摄

“我们是2023年建成投产的,专业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时装代工羽绒服、棉服、夹克等产品。”产业园11号楼上海亿亮服饰有限公司河南分厂厂长顾进君说,马上就有一批订单要交货,现在生产格外忙碌。
穰东镇服装协会会长李庆林介绍,穰东镇服装产业园一期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6栋,吸引上海、江苏等地20余家服装龙头企业入驻,带动服装加工企业460余家,村级卫星工厂和个体加工点多达1700多家,“巧媳妇”培训基地38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在位于邓州市穰东镇服装产业园的邓州市中贸服饰有限公司, 全自动电脑生产车间正加班加点进行生产。
“订单量太大,除了节假日,基本是昼夜不停,订单60%以上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负责人任义浩介绍,“尤其是热销产品,经常会面临返单的现象,一次万把件,我们会把订单一部分给别的制衣厂和加工点。”
穰东服装产业自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粗放式发展、分散经营为主,早年间起步早、发展快,是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级经济发达镇、中国裤业名镇。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穰东镇立足资源禀赋独特优势,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打造“三个基地”——服装加工基地、服装批零贸易基地、服装物流集散基地,探索出“中心企业+村级卫星工厂+个体协作点”的有效模式,让服装产业园区内的骨干企业与村级卫星工厂、小型加工厂形成合作,辐射带动周边个体加工作坊主动加入,实现龙头接单、分解工序、统一标准、共同生产的工作模式,建立起分工配合、共赢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骨干企业将订单分解出去后,统一销售和物流渠道,村级卫星工厂和个体协作点在此基础上统一标准、培训工人、把控质量、提高效率、完成加工,各个工厂也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工人容纳量,自觉构建成集“经营、加工、销售、物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服装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链”聚成群,“链”聚势能。
穰东镇党委书记耿飞介绍,穰东镇生产的服装品类从过去单一的男女裤、中山装,如今实现了针织、羽绒服、工装等品类全覆盖、高中低档全覆盖,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欧美国家,已形成了年加工产值53亿元、批零销售46亿元、商贸物流12亿元的超百亿服装集群经济。
“随着服装产业园的落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安营扎寨’。”耿飞说,同时,穰东镇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就业环境的新变化。目前,已吸纳豫西南地区劳动力6万余人就业创业。
此外,该镇坚持线上线下“齐步走”,为延伸产业链注入充足“电量”。目前全镇电商从业人员3600多人,网店数量240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有30多家,中山装和皮裤销量全网占比达80%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企业需求、完善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好服装生产加工、批零贸易、物流商贸‘三个基地’建设,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商业集聚,探索发展‘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耿飞说。 

邓州市九龙镇前河村菜农正在将丰收的蔬菜整车外运。赵蕾 摄
2021年,省委主要领导在南阳调研时提出,“要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创新驱动,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说,“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把“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邓州化、具体化,做到了“三个立足”:一是立足于对优势产业的重组和倍增,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二是立足于对闲置资源的盘活和利用,激活农村零散的闲置土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兴业强村富民;三是立足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就业、就地城镇化,种田、挣钱、养老带小“三不误”,走好走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呈现出具有时代特点、富含邓州特色的显著效应。今年2月27日,南阳市乡村振兴富民产业现场会在邓州市举行,共谋乡村振兴大计。
邓俊峰表示,下一步,邓州将聚焦现有14个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全域空间统筹布局,推动各类要素向“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集聚,实现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振兴产业取得长足进展,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原载于2024年9月23日《河南日报》13版)

本微信公众平台为官方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邓州头条”

投稿邮箱:dengzhoutoutiao@163.com

????︎ 排版  / 张明迪
????︎ 校对  / 张明迪
????︎ 初审 / 王崇顺
???? 终审 / 刘士全
微矩阵

          

      云上邓州客户端       邓州电视台抖音      

               

邓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邓州融媒视频号
觉得不错就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