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平顶山日报》3版
汝瓷博物馆仿烧的天青釉汝窑梅瓶 图片由作者提供
◇彭忠彦
在传世汝窑器瓶类的家族中,梅瓶、纸缒瓶、玉壶春瓶被誉为三朵金花。而梅瓶以其《瓷仙女》的神话故事,成为三姐妹中最具文化内涵的宝瓶。 “梅瓶圆,梅瓶长,抱着梅瓶想娘娘。”小时候与苏东坡结缘,源于在家乡汝州市严和店瓷厂听窑匠讲《瓷仙女》的故事。开讲前,窑匠拿一只仿烧的汝瓷梅瓶说:这是一只美人宝瓶。传说很久以前,在朝内做大官的苏东坡受奸臣陷害,被皇帝贬到汝州。东坡不浮漂,一到任就下窑厂去了。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那时候,汝州的窑厂多如牛毛,可女窑主只有梅青一个,人们都喊她媚娘。乖乖呀,梅青那比仙桃还娇嫩的脸模子,比翠竹还苗条的身材,比金凤凰还美的丹凤眼,比窑神还高一手的烧窑绝活儿,让东坡也动心了!东坡为她设计了一款三足洗器型,梅青把它烧出来后,各窑口争着仿烧,半死不活的窑厂一下子红火起来了。东坡有功,皇帝就下诏把他又请回朝廷了。不久,奸臣又陷害东坡作诗攻击皇上,东坡被打入死牢。梅青知恩图报,拿着窑乡万人写的“请愿书”,怀揣三足洗到京城去了。得信后的奸臣派人在半路杀害了梅青,夺走了三足洗。一年后,东坡出狱,专程到汝州梅青家窑厂,在梅青男人帮扶下,拉坯制成一只瓷瓶,并取名叫“梅瓶”,一是纪念知音梅青,二是“梅”和“眉”谐音,暗怀思念家乡眉州的意思。俗话说心诚则灵,这只梅瓶变成了一只通灵宝瓶,陪着主人流放天涯海角。每到一处,瓷仙女就从瓶里跳出来,眨眼的功夫,就把“四盘一火锅”端上来了。很多年过去了,东坡老了。一天深夜,他对陪读的瓷仙女说,叶落归根,我死后要葬在家乡的峨眉山下。仙女说你闭上眼睛随我来,说着就变成了一只大鹏鸟,驮着东坡飞到汝州郏城的小峨眉山。东坡往下一看,小峨眉山和家乡的峨眉山一模一样,说死后葬在小峨眉山下······
我在汝窑文化的滋养下长大成人,带着对梅瓶故事的拷问走出了故乡。梅瓶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形成经典器型。但梅瓶这个称谓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清代晚期《饮流斋说瓷》中。“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窄,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在唐代,梅瓶叫做“瓶”“壶”“坛”等,到北宋时除仍沿用上述名字外,还叫经瓶,皆为当时装酒的器皿。叫经瓶与宋代的讲筵制度有关。所谓讲筵,就是选择一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给皇帝讲授四书五经。所以讲筵也叫讲经。讲筵结束后皇帝要设宴招待讲学和陪学之人。无酒不成席,当时的酒就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叫“经瓶”。
读经研史,发现源于本土瓷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同历史的记载有着潜在的血脉联系或关联的影子,只不过被演绎罢了。史书记载:宋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由黄州量移汝州任团练副使,虽没有到任,但他一生至少5次途经汝州,并在汝州停留游乐。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56岁的苏辙因“以汉武比先朝”之罪,从正二品右丞相降官至从四品,贬任汝州知州。苏辙到任适逢汝州大旱,他一边动员汝河沿岸百姓引汝河水抗旱,进行生产自救,一边带着官员在州衙后花园设坛祭神祈雨,著名的《汝州谢雨文》收在《苏辙集》中。同年5月,59岁的东坡以“讥斥先朝”的罪名从定州贬往英州,东坡拐道汝州找苏辙筹措路费。这是东坡游历汝州时间最长的一次。弟陪哥浴温泉,东坡写下《温泉七记》,登岘山写下“梁县胜襄阳,万瓦浮青暝。我非羊叔子,愧对岘山亭。”游龙兴寺,写有《子由龙兴寺吴(道子)面壁》一诗,留下“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的名句······同年六月,朝廷下诏《苏辙降官知袁州制》,以“援引狷浮,盗窃名器”之罪,再贬苏辙至袁州。这一年闰四月,苏辙刚好在汝州任职3个多月。此次兄弟汝州相会,恰逢汝窑隆兴时期,酷爱瓷艺的兄弟才子,怎可能不与汝瓷幸会!
尽管在浩瀚的史海中,搜寻不到东坡兄弟与汝窑的文字记载,但大多学者都认为苏辙所谓的“盗窃名器”中的“名器”非汝瓷莫属。再结合民间故事《瓷仙女》的内容,我认为“名器”应是东坡设计的汝窑梅瓶。名窑名匠名器,高士高风高艺。曾经生活在汝州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苏轼兄弟,怎能不想创造一款汝窑的经典?
在汝瓷博物馆,我目睹了那只仿烧的天青釉汝窑梅瓶的风姿:盘口,矮颈,丰肩,鼓腹,下腹部略收,颇有女性的苗条之感,圈足稍微凸出,底部内凹,满釉支烧,三个芝麻支钉痕呈黄白色。器物满布冰裂纹,釉色匀净,釉光莹润,大气又不失淡雅,端庄又不失灵动。它拟人化的造型,给人清秀挺拔的体态美感,开一代之范式,形一代之风尚。
望着唯美的汝窑经典,想起梅瓶造型研究学者李黎先生的高论:瓶身经腹部而下的线条,到足部看起来反向外撇,这一微撇又使直线不直、内弧变外弧,不仅使落地面积增大,而且有利于站立,增加柔美之态。远远看,瓶口好似人的头部,瓶身恰是人身。
“高雅趣味的追求,也是美化器物的一个要素”。如果汝窑梅瓶是苏东坡设计和制作的,作为书法大师的他,一定是把书法线条的美学技巧体现在其中了。作为起始线条,汝窑梅瓶口颈部转折短挫,好像书法中起笔时顿挫逆锋一样,蓄势待发。接着匀力弧形而下,过最宽处缓慢变直而内收,此时肩腹部的曲直对比增加了瓶体的支撑力,展示挺胸拔背的风姿,达到了强化瓶身挺括修长的目的。到胫底足部时那条直线微向外撇,增添了女性的柔美。此处的外撇不像明清梅瓶那样明确地呈“s”形,更像是书法行笔到末处稍顿而回锋的收笔,干净利落。整个线条张弛有度,连续贯通,浑然一体,上柔下直的线条不仅刚柔相济,而且使梅瓶高耸挺拔,丰满而灵动。
此时,又忽然想起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的赞誉,“苏东坡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荡不羁,是千百年来望之不及的高士。”是啊,苏东坡才华横溢,神完气足。一只普通的酒瓶,宋代工匠们在制作的时候,把握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而如若由苏东坡设计制作,一定大胆创新,就像他创造的气韵生动的中国文人画一样,重点突出和彰显梅瓶的美学韵味,赋予汝窑梅瓶造型挺秀、俏丽的女性特征,把其观赏和审美功能发挥到极致。
再次端详玉立的梅瓶,端庄秀雅,线条柔美,渗透着幽美和含蓄,蕴含着古朴和大气,诠释着雍容和典雅,实为汝窑传世之珍稀也!我的视点随着梅瓶的轮廓线慢慢移动,此时犹如在欣赏先生那首声情并茂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先生写给弟弟的,也是写给汝窑梅瓶的,更是写给心中和梅瓶里的“媚娘”的。不是吗?你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辑:刘晓明
校对:沙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