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冬日创作季#
#创作挑战赛六期#
最近和朋友聊起来故事和诗歌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做了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平台,在受众一样(#情感#)的情况下,在同一时间点发表了一篇故事和诗歌,但是不到十分钟故事的阅读量5000多,而诗歌的阅读量不过100多点,这是不是证明一个主题下,大家对故事的需求要高于浪漫的诗歌?我分析了一下情况,当下的文友更多的喜欢故事,尽而对比自己周边的是是非非,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看看评论量也可以看到,故事性的行文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也更能促使大家参与讨论,而对于浪漫的诗歌,觉得虚无缥缈,没有多少营养成分,无非是生死离别,无非是伤春悲秋,爱呀恨呀都是感情的表达。
毕竟诗歌不是朗朗上口的歌曲,可以悦耳动听,可以传唱,只是单纯的妙语连珠又如何?完全激不起大家讨论的热情。不像故事,可以让人置身环境,有讨论点,也就热度,自然大家都喜欢看。这就像《故事会》与《星星诗刊》一样,《故事会》的受众那是雅俗共赏,这在我们坐长途车旅行看到的一样,过去许多人都是拿本《故事会》饶有兴趣的看那些精彩故事,当然现在文明进步了,大家对文字的依赖有些疏离,因为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旅行中看书的鲜有人在,刷视频的倒是一抓一大把。
或许,这就是流量密码,因为从文字生活到读图时代,再到现在的视频侵袭,更多的就是那种视觉听觉等等共享的方式,而对于单纯的文字或者图文,大家都不怎么热了。这就相当于相声一样,你说多少教育意义吧,其实就是让大家图一乐呵。为何春晚越来越难看,就是偏于教育而不在于喜乐大众。
其实任何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一样的感受,我们需要知道受众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能给他们什么,供需关系实际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姿态附庸风雅,内容不接地气就会跟春晚一样越来越难看,自然驻足者就会越来越少,平台的活力就大打折扣了,直至最终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