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
在我们家的家庭相册中,有一张上面题写着“教师之家”的全家福,是母亲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1986年。那年9月10日,适逢教师节放假,母亲早就和我们说好,要在那天去开封著名的美光照相馆拍张全家福,以纪念第二个教师节。为什么要选此日子去照全家福?因为当时除了我父母是教师之外,他们的5个孩子中有3个也当了教师,全家7口人中有5名教师,在家庭中占了大半,这是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母亲引以为傲的事情。
那天,我们姐弟5人一早来到父母家中会合,简单收拾一下着装后,就兴致勃勃地簇拥着父母前往照相馆拍照。当时改革开放已有几年了,人们的衣着打扮开始时髦起来,照片中我姐和妹都烫了头,两个弟弟也收拾得很齐整,只有我(照片中前排右一)因舍不得剪去辫子显得有些不赶时尚。
父母精神抖擞地坐在前排中间,神情兴奋,笑意盈盈。尤其是母亲,眉宇间充满了满足的笑容。是的,那时除了我在企业工作,小弟在商业部门,我姐和妹还有大弟都是教师。母亲的5个子女中有3人继承了她最钟爱的教育事业,怎不令她骄傲和自豪呢!
拍完照,母亲特意在照片旁边题字留念——教师之家,第二个教师节留影。
母亲说:“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工作,专为我们教师设立了教师节,这是多大的荣耀啊!你们一定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尽数回馈给国家,教授给学生!”
母亲1946年毕业于当时的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当时的省城开封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母亲极其热爱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她尽心尽力教书育人,培育出的学生不计其数,可谓是耕耘40载,桃李满天下。
母亲热爱教育事业源于她求学的不易。母亲于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一个贫民家庭,因姥爷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因家贫,母亲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去上学。直到她9岁那年,才得一位好人相助上了小学。
那时母亲家后街的小学校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看到母亲常徘徊在学校门口,羡慕地看着校内的小学生上课,便走过来询问。听了母亲想上学的心愿,答应帮母亲去找家长做工作。在女教师的帮助下,姥爷最终答应了让母亲去上学。那时的母亲非常感激那位女教师,并将女教师定为了自己心中的榜样。
母亲自知上学不易,每天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靠着坚强的意志,她陆续读完了高小、省立女中、省立女师,最终实现心愿当上了一名教师。走上教育岗位后的母亲非常敬业,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之中。
1954年,母亲调到开封市卧龙街小学(现并入自由路小学)任教,直到1987年离休,母亲在该校工作了30多年。母亲教学方法优秀,成绩突出,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她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同时担任着高年级教研组长及校工会主席的职务,几十年间获奖无数,获奖证书放满了大半个抽屉。
母亲的教学成绩卓然,使她在到了退休年龄后,学校一直挽留着不放。母亲是在65岁那年才离休的,这在小学教师中很少见。告别了她钟爱的教育岗位,母亲很有点恋恋不舍,特意在学校门口照了张相以做留念。
“教师之家”中另一主角是我父亲。父亲于1920年出生在豫南遂平县一个农家,从小家贫,爷爷奶奶靠给地主种地维持生活。但父亲从小热爱学习,到了上学年龄,一心想上学。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咬紧牙关节衣缩食,送我父亲——她7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进了学堂。父亲学习刻苦努力,从初小、高小、职业中专一路上到了嵖岈山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在当时的省城开封谋得教师岗位。后与境遇相同的母亲相识相恋,组成家庭。
父亲先后在开封将军庙小学、复兴街小学任教,直到1983年退休。他在校一直教六年级毕业班,教学成绩突出,尤其是数学方面,没有他解不出来的题,可谓是学校里的“数学权威”。师生们有什么难解的题总爱去问他,他也总是耐心帮人解决疑难,从不厌烦。由此,他在学校里人缘极好,师生们提起教毕业班的吴老师,没有不夸赞的。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我姐、我妹和我大弟也先后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继承着父母勤奋工作、献身教育的精神。岁月悠悠,日月绵长,数年间我们姐弟五人的家庭中又有多名后辈从事教师工作,从大学、中学、小学到幼儿园都有。至此,大家庭中的教师达到了12名之多,我们“教师之家”的称号可谓是实至名归了!
2024年“教师节”到了,这是我们国家的第40个教师节,是属于我们国家全体教师的节日。此时此刻,怎能不想起我那为教育工作贡献了一生的父母亲!父母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是如果看到“教师之家”成员中教师不断增多,继承着他们的事业,延续着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无比欣慰。(2024年9月3日)
吴建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孟州市韩愈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著有散文集《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