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国,有着不凡的身世渊源,它妘姓,据《毛诗谱》记载,乃是祝融之虚所在,是楚人先祖以及郐国、昆吾等祝融氏后裔诸侯国的起源之地,位置在今河南新密一带。关于它的建国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周武王封之于济、洛、河颖之间,为子爵,是西周第一批诸侯国;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郐国早在夏朝就已存在,不过正式进入历史记录,还是在周代之后。
郐国有着独特的称谓由来,彼时很多诸侯国的国名都带有右耳刀,实则意为“邑”字,郐国本作会邑。而“会”字本意饶有趣味,从甲骨文来看,它最早是粮仓的会意字,仓体、仓顶、仓门以及门中可见的谷粒,形象地展现了粮仓之态,后因粮仓有聚集粮食的功能,才引申出交汇、聚集等含义。由此,郐国也可被视作“粮仓之国”,这一称呼并非空穴来风。
身处中原的郐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洛阳东部地区,这里既是沟通东西平原的要冲,又是扼守黄河南北的关键所在,而且土地适宜耕种,极有可能是最早的农耕聚集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郐国凭借交通枢纽与粮食产地的双重优势,发展得颇具规模。至今,在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郐国故城的古城墙依然留存,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经无数次战争动乱与修缮加固,那连绵高耸、低者六七米、高者十五六米且陡峭的城墙,仍保留着约2 - 4米高的西周郐故城旧址,足见当初郐国工程建设之宏伟,耗费人力、财力、物力之巨大,从“郐仲恃险”一说,也能看出其城墙体系在当时堪称出类拔萃,郐国无疑是中原当之无愧的强国。
然而,这样一个强国却在春秋初期早早地走向了灭亡,令人唏嘘不已。这背后,实则是“引狼入室”的悲剧。西周末年,郐国与东虢国在洛阳东部堪称大国,可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察觉到西周王朝危机四伏,便打起了洛阳东部河、颖一代的主意。凭借自己身为周王室当朝司徒的权柄,命儿子郑武公去贿赂郐国与东虢国,郐国和东虢国分别献出五座城池,使得郑国得以从关中迁徙到中原地区。
待周幽王被犬戎所杀,郑武公继位,周平王东迁洛阳,春秋时代拉开序幕,郑武公旋即开启扩张之路,而郐国首当其冲成为被开刀的对象。关于郐国灭亡的缘由,说法众多,有说郐君夫人与郑武公私通,卖掉了郐国;也有说郑武公用反间计,假装收买郐国功臣良将,名单泄露后,郐君未加详查便将他们一并诛杀,导致国乱而亡。但无论真相如何,在春秋开局的第二年,郐国就被郑国所灭,成为了春秋第一批灭亡的诸侯国。
细究郐国灭亡的深层原因,史书多有记载。《国语·郑语》指出“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史记·郑世家》也提到“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就连《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也侧面描述了郐国百姓对国君剥削压迫的不满,羡慕羊桃的“无知、无家、无室”,不用受国君的盘剥。可见,尽管郐国曾经富有且强大,有着坚固的城墙和强健的甲士,但国君的骄奢淫逸、掠夺百姓,使得民心离散,即便有着天然的地利与雄厚的物力,也终究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
郐国的故事,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警示着后世,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在于外在的强大与富足,更在于统治者能否行仁政、得民心,否则再辉煌的过往,都难以抵挡覆灭的结局,徒留后人在故址残垣前,感叹那曾经的繁华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