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上,盘龙乡贺乡长打来电话,邀我去参观该乡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自从我到外地工作后,好多年了,还没去过我曾经工作过的盘龙乡。
一见面,顾不上寒暄,贺乡长就忍不住说起红色教育基地。他说:“你知道吗,这个基地是董老建的。”我忙好奇地追问道:“董老,听着咋这么熟悉,叫董什么?”“董光荣,你知道吗?”贺乡长疑惑地问道。
提起董光荣,我认识,并且相当熟悉。我的思绪遽然决堤,汹汹涌出。
八十年代初期,那时还称人民公社。我在公社当通讯员,董光荣是公社书记。
盘龙乡有个桑园大队,正在修建水库,是全公社的红旗标杆,成了各地学习的榜样。一天,公社组织各大队支书到桑园大队现场观摩学习。去桑园大队需要翻过一道岭,那时又没有公路,物资全靠肩扛人抬运输。董书记骑自行车带路来到山岭下,放下车子,一挥手,“走!”说罢带头扛起一袋路边堆放的水泥就走。后边的几十个人都懵了,面面相觑,摇摇头,望望逶迤的路,无语,一个个扛起水泥跟着走。
在水库的建设工地,董书记带大家看了一圈,没有下达指示,也没有过多强调,只讲了一句话,“干革命工作就要这样脚踏实地干,干就完了。”这句话成了董书记的口头禅。
贺乡长讲起董老的故事,截断了我思绪的洪流。
那一年,董老唯一的儿子在武警消防部队服役。一次在执行灭火任务中,因着火点突然爆裂而意外牺牲。自此,董老害了一场大病,身体彻底垮了。后来,他提前离休。政府安排他住进敬老院,住了一段,不习惯,自愿回到了家乡。
贺乡长带我来到了董老的家。
董老的家有些别致,卓尔不群。一艘红船停泊在偌大的院中,四周绿水环绕,波光潋滟,好似红船航行在大海里,两端有通往船上的通道。红船顶端,悬挂着大喇叭,播放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看到红船,我猜必定有故事。
走进董老的房间,贺乡长指着我问道:“董老,您还认识他吗?”董老穿着一身灰色的仿八路军军服,背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上下打量我好久,手拍了拍头,说道:“小张,你是小张吧。”我激动万分,上前紧紧握住董老的手,“您好董书记,几十年了,您还能记得我,谢谢您。”董老也异常兴奋,眼角溢出了泪花。
一番寒暄,八十六岁的董老,精神特别矍铄,他要带我们参观他的红船。我指着这一片建筑和红船,好奇地问道:“董书记,您怎么有兴趣建这红船呢?”董老长叹一口气,沉郁地说:“哎,没法说。那几年,儿子出那事后,老伴也生气,病死了。我当时想死的心都有,感觉日子没法过了。是上级党组织的关怀和照顾,给我重生的希望。虽然我有退休工资,但心里落魄。不会打牌,不打麻将,找人唠嗑,乡邻都忙。闲来无聊,我就利用老家这块闲置的荒院,用我儿子的烈士抚恤金,请人设计建成了这些。能吸引人来参观,热闹,我就有人说话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董老越说越悲怆,眼泪也下来了。
我们走进红船,如临当年在红船上开会般神圣、庄重。慕名而来参观的人还真不少。红船上设有党史阅览室,解放战争史阅览室,党性教育培训室……。讲解员统一服装,穿着仿八路军军服,从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串联起党的发展史,娓娓道来。
董老建成的红船和董老的心愿,惊动了县委领导,县里决定把这里作为全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并聘请董老为党性教育培训员。
临别,董老紧紧拉住贺乡长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贺乡长,我也老了,这一摊子,作为我的党费,上交给党组织吧。”
贺乡长不住地点头,眼眶湿湿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作者简介:张全忠,杜甫故乡人,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多篇,现供职于河南泰隆公司。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