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五十一——杀身成仁
沈莉红
2024-10-17 08:37:08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志士仁人: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既尊重生命,又反对杀戮的孔子,为什么会提出“杀身以成仁”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泰伯》篇中曾子的两段话: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两段话概括了儒家真正的士,在紧要关头不可以夺其志,推行仁德就是自己的使命,至死都不可以放弃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从曾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君子在很多问题上是可以妥协的,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孔子甚至做到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但在“仁”的面前,涉及到“仁”这一根本问题时,只能是“一以贯之”,丝毫不可以妥协。

我们经常在说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其实在儒家最重要的“修仁”这个行为上,体现得更为明确。这就是每个人的修养水平,知识能力都是有一个限度的。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按照圣人的标准去体悟人生,所以,在孔子的教学和实践中有个阶梯:士、君子、能人、善人、贤人、圣人。不同本质的人有不同的天命,不同天命的人就应该有不同的入世方法。“杀身成仁”不是对普通士人的要求,“杀身成仁”是对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四科十哲”的这些人的要求,这是成贤成圣的门槛。

“志”与“智”通用,即智慧的意思,“志士”就是有智慧的人,而“仁人”一定是有智慧的。君子有所谓的“三达德”,即“智、仁、勇”,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因此,“志士”和“仁人”能够勇而无惧,为了仁连生命都可舍弃的,因此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是指能够杀身成仁的人。

志士仁人:是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这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杀身成仁”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分离的文化基因之一,一代代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使得中华民族即使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不会道德丧失,精神沉沦,正因为有“杀身成仁”的思想,中华民族才成了不可战胜的,不可被消灭的伟大民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