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500岁婺剧的“出圈”密码:找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
传媒行业内参
2024-11-22 10:38:49


2023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12个年头,也是我跟访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以下简称浙婺)的第4年。

这是特别的一年,我随浙婺下乡演出,又随浙婺到非洲三国开展了疫情后的首次出国访演,并创作了《万里同好共潮生——五百岁婺剧的出圈密码》。这让我在全新的报道环境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更有了“岁月不负赶路人”的深切感悟,促使我“三省吾身”,学会“翻篇再出发”。

1

到现场去

变文化影响力为作品感染力

好新闻从何而来?首先要有好故事。而故事来自现场,来自脚下。

记者在自己的报道领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做持久而深入的关注和累积,才能跨过报道领域的门槛,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与丰富的采访素材,从而保证报道的准确与深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关于婺剧,我从不缺位,牢牢扎根。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平均每年演出500多场,我至少全程跟踪报道60场。因为跟的演出现场多了,我对不同演员的主演剧目、拿手绝活大多已熟稔于心,对于这个团队台前幕后的团风建设、人才梯队培养都有了相对较深的了解。这也为我后续撰写深度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

比如浙婺挖掘最深的《白蛇传》,很多人都知道其《断桥》一折曾被周恩来总理点赞为“天下第一桥”,浙婺还针对不同演出地点、演出对象,衍生出农村版、海外版、校园版、城市版等10多个版本。我在深入了解后,发现了这出戏还跟浙婺的多个梅花奖有关——从陈美兰的“青蛇魅舞”到张建敏的“白蛇绝唱”,到杨霞云的“人蛇合一”,再到楼胜的“许仙十三跌”……其中,陈美兰更是凭借“小青”一角在25岁那年摘得人生第一朵“梅”,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有史以来唯一的配角获“梅”。

这一背后不仅蕴藏着婺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守正创新的能力,更展现出浙婺对于传承发展奥义的把握,对浙婺“出人、出戏、出效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解读。我把它作为典型事例,记在自己的总结小本里,作为此后报道亮点的素材。

经典剧目怎么做出报道的新意成了我思考最多的问题。除了关注舞台上的演出,我常常把眼光放到台下、幕后,寻找报道的亮点。夏天下乡演出的时候,演员们会被村民送来的冷饮、水果、肉饼、茶叶蛋等包围;冬天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早早带着棉被、大衣来前排占座的戏迷而感动。我默默地观察、记录,做了不少随机采访。这些鲜活的画面被写进稿件里,让文章有了更多生动的细节,色彩丰富了起来,同时也更好地证明了婺剧的影响力、传播度、美誉度。

2

到海外去

以国际传播力增强作品时代性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一直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持续推出了师徒结对等老带新的培训制度。前辈老师们的教导为我的新闻采写拓宽了新思路,也给我在一些报道中改进文风指出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积淀,去年,我在师父的带领下对“浙婺精神”“浙婺现象”进一步开展了深度的挖掘和解读。

《万里同好共潮生——五百岁婺剧的出圈密码》这一典型报道,通过跟踪采访浙江婺剧团的排练彩排、专家研讨、下乡演出以及海外访演等,前后蹲点3个月,历经30余次修改,将浙婺经验寓于故事中、场景里,呼应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讲好了中华传统文化“破圈出海”的样板故事。

数十次的修改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自身视野的拓展和思考站位的提升。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戏剧院团如此之多,500多岁的婺剧历史不是最悠久的,覆盖面不是最广的,活力却是数一数二的,凭什么?他们又做对了什么?

其实,我们此前对浙婺的经验总结报道并不少,“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模式总结似乎也已成了半公开的秘密。但师父告诉我,不仅要从浙婺自身的经验总结中找答案,更要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找答案。跳出婺剧解读婺剧,这给我的写稿打开了新思路。

将拥有的故事重新解构,我们发现,浙婺的敢想敢为贯穿于拥抱市场、扎根人民、挖掘经典、传承创新、破圈出海等发展进程中。浙婺多年来致力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其实靠的就是传统婺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去年随团出访非洲三国,看到浙婺演员在肯尼亚现场收了非洲徒弟;在埃塞俄比亚,浙婺用婺剧戏服等布置了展台,进行了婺剧文化交流;在厄立特里亚,当地文体委工作人员不仅专程来接机,送上了当地最高规格的欢迎礼,准备了特色的歌舞表演,双方还在演出中共唱一曲《茉莉花》展现文明交融……

报道从一个个人物、一出出好戏、一次次创新做法中延伸开来,讲活浙婺故事,讲清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逻辑,进一步增强读者对报道的接受度、信任度和认可度。

3

到心里去

凝情感传播力聚作品影响力

时代在变,观众需求也在变。在快节奏的当下,只有持续推出优质新颖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万里同好共潮生——五百岁婺剧的出圈密码》抓住了时机,深剖“浙婺样本”,适逢其时。

婺剧是浙江金华的地方戏,多年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七次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舞台大放异彩,扬帆出海之路也越走越宽,成为全国海外访演最多的地方剧种。万里之外的海外观众为何“同好”500岁的婺剧?婺剧发展的大潮背后,是浙江婺剧团与时代浪潮共舞、与文化传承共荣的久久为功。《万里同好共潮生——五百岁婺剧的出圈密码》蹲点采访、深入挖掘、用心思考,从人民性、世界性、传承性等角度展现其独树一帜的生机和活力,具有主题站位高远、逻辑结构清晰、叙事生动流畅、思想内涵丰富、传播广泛质优等特点。同时,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更高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及时回应热点问题,持续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并且,不断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丰富国际传播的叙事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在练好文字内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做好自我推广、二次宣发。该作品成稿后,我们在报纸和金彩云客户端同步推送。其中,金彩云客户端的点击量超150万,并获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新浪网等多个平台转载,累计阅读量超800万,很好地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在国际国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浙婺的出圈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报道也紧随其后上。今年,婺剧的文化出海又在我们的报道中高频出现,并进一步实现了更有策划意识的多样化呈现,在国际上迎来各方关注和赞誉。我们力求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浙婺经验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原创:夏斌婷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变革的探索与思考

“改文风”是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招”

向老一辈学什么|“我们只是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水”——浙江日报老记者陈冠柏40年追忆

媒体融合新十年:新媒体作品更要转文风——兼评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获奖作品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讲好新时代浙疆情缘:故事是生活,新闻是体验

开年连夺5条百万+爆款——以“三个坚守”做好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创作,广播主播怎么融?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



来源: 传媒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