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养蚕记忆(散文 )
沈莉红
2025-05-24 11:30:24
 #河南的麦子熟了# 

养蚕的过程中,不仅有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乐趣,还会让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感受浓浓的亲情,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

20世纪80—90年代,同学们几乎都喜欢养蚕,我也不例外。

从针尖一样又黑又小的蚕宝宝,到一次次蜕皮,变白,长胖,这种华丽转身实在令人惊叹。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小小的身体里竟然可以贮藏着连绵不断的丝线,金灿灿,白花花,可以织成茧。最后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蚕结茧成蛹,破茧而出,成为蛾.....养蚕,无疑是充满惊喜和令人难忘的。

清明前后,暖风和煦,桑树上长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小芽芽。

一些棕黑色的蚕卵变白,原来是蚕宝宝们爬了出来,像针尖大小,蠕动着,寻觅着食物。

“用鸡毛轻轻扫下来,千万别用手去抓。”母亲不忘提醒我们动作一定要轻柔,千万不要毛手毛脚,伤到小小的蚕宝宝。

当一个个鲜活的生灵爬到嫩嫩的桑叶上,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把装着蚕宝宝的文具盒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更加用心地看护着没有出壳的蚕宝宝。担心它们冷,就用棉花包起来,棉花旁放满桑叶,这才放心地上学去。

放学路上,姹紫嫣红的美景、鸟儿婉转的歌唱都吸引不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直奔山上,采摘一大把桑叶后,飞跑着回家,给蚕宝宝们添上新鲜的食粮。

春雨绵绵,我们把采摘回来的桑叶用毛巾擦干净,再晾一会,确保桑叶干爽才小心翼翼地放在盒子里,看着小小的、黑黑的蚕爬到桑叶上,我们才放心入睡。

雨过天晴,桑叶逐渐舒展开来,已经由竹叶状变成了掌状,鹅黄色的嫩叶子逐渐变得翠绿翠绿。

初夏,绿油油的心形桑树叶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着。

我们惊喜地发现,经过几次蜕皮的蚕宝宝变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圆圆滚滚的,放在手上,凉凉的,鞋盒早已盛不下它们了。于是,我们找了一个大筛子,铺上一层纸,把蚕宝宝放到纸上,撒上一层桑叶,再撒上几层桑叶......听,沙沙,沙沙沙,这是蚕宝宝在吃桑叶的声音。第二天清晨,蚕们吃光了桑叶,挤在一起,圆胖脑袋一伸一伸,寻觅着食物。我们赶紧去山的那边采摘桑叶,而母亲则小心翼翼地打扫着一筛子的蚕屎,准备晒干,制作蚕沙枕头。

“看,我的蚕都开始结茧了。”“丽丽的蚕黄黄的,浑身透亮,头左右轻摆,正吐出细细的白丝。都开始结茧了,怪不得丽丽这么骄傲。

没几天,小胖、红霞、红军.....他们的蚕也都结出了椭圆形的蚕茧。

我们家的蚕白白胖胖的,吃得越来越多了,就是不见结茧。唉!真急人!

一天,放学回家,我远远看到一个人,正背着一捆桑叶,弯着腰,臂弯上还挎着萝头,手里拿着钩镰,吃力地走着......走近,是母亲,是母亲看到一筛子的蚕又挤在一起,而备用的桑叶早没有了,就去地边给我们捋桑叶了。

我知道那棵桑树,两只手合拢都抱不住,长得高高的,枝繁叶茂,就是够不着......我们从来不去这棵树上摘桑叶。我想象着母亲仰着头,用长长的钩镰一下又一下地砍着桑树枝,一会儿脖子仰得疼,胳膊也发酸,就甩甩胳膊,歇一会,继续踮着脚、仰着脖子,用力地钩着桑叶的画面......看到牛跑远了,母亲又要跑过去赶牛,得提防牛跑到地里吃庄稼。

我赶紧接过母亲的桑叶,手指触摸到母亲的脊背,汗涔涔的.....我不禁说:“让我来干这个,你有好多农活要干呢,还要做饭!”

“放牛时没事,正好给蚕捎点口粮回来,省得蚕饿着。”母亲很开心地说:“你喂蚕吧,我做饭。”

当我家的蚕宝宝黄黄亮亮的时候,那就是该结茧了。父亲砍回好多捆榆树枝,将蚕放上去,让它们在卷曲的榆叶间安家落户。

那年,我家的蚕茧结得晚一些,但像麦熟杏一样大,蚕茧的数量也比较多,记得装了整整两布袋呢。

那时候,我们知道蚕茧可以抽丝,制作成华美的丝绸。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幸福生活需要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蚕蛹长成,破茧成蝶.....我们家又有了好多蚕籽,我们把蚕籽分给喜欢养蚕的孩子们。

那些蚕茧呢,是卖了,还是放在我家阁楼上了?我记不清了。我们清楚地记得,母亲把蚕屎晒干,做成枕头,带着桑叶的清香,伴着我们酣然入梦。

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们养蚕,但第二年,我们姊妹三个虽然特别喜欢养蚕,却主动减少了养蚕的数量,因为怕父母摘桑叶劳累。

养蚕的记忆里有我们姊妹三个的身影,有母亲钩桑叶的画面,有浓浓的亲情、友情,超越了养蚕带来的生命体验,常常出现在我思乡的梦中。

时光流转,再一次与蚕相遇,已是21世纪初。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扶持下,公公、婆婆和乡亲们一道,也种了四五亩桑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不再是儿时的手工劳作,而是备好蚕匾、蚕架、温湿度计、弯头镊子、鹅毛刷、蚕用益生菌粉、蚕食除螨片、结茧助产器等,布置好养蚕的屋子,注重蚕的品质,进行科学养殖。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描绘了妇女在春日里采集柔桑的情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表现了人们对养蚕生活的极大热情。

那几年,村子里弥漫着淡淡的桑叶香味,混合着蚕吃桑叶的沙沙声,一家人起早贪黑,采摘桑叶、清理蚕屎、撒消毒粉、观察蚕的生长,以及看着蚕结茧的惊喜、预估着养蚕的收入,好似一首关于劳动的赞歌,又像一首诗、一幅画,令人沉醉。和乡亲们一起,我们也体会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见证着养蚕带来的生活变化,感受着家和万事兴的美好。

当蚕茧价格的寒潮席卷而来,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桑园不得不被连根拔除,党和政府如春日暖阳般及时照拂。农业专家带着技术手册走进田间,乡镇干部逐户调研探寻出路,一场因地制宜的产业转型攻坚战就此打响。

圣女果大棚里,滴灌系统如同细密的血管,精准输送养分,红玛瑙般的果实缀满枝头;香菇培育室中,菌棒整齐排列,技术员通过温控设备调节生长环境;辣椒种植基地里,无人机穿梭喷洒农药,椒田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艾蒿收割季,机械轰鸣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连翘花开时,漫山金黄吸引着八方游客。曾经的桑园沃土,如今孕育出更多致富的希望,而党和政府与乡亲们并肩奋斗的身影,正绘就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

又是一年养蚕季,桑叶的清香从记忆深处漫来,沙沙声里,母亲仰头采桑的背影与乡亲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渐渐重叠。那些藏在蚕茧里的岁月,曾是童年掌心的温柔,是一家人围坐养蚕时跳动的灯火,更是乡村在时代浪潮中永不褪色的奋斗图腾。

风掠过记忆的桑叶,养蚕的故事早已化作血脉里的乡愁,成为我们回望来时路时,最温暖明亮的坐标——它提醒着我们,每一次蜕变都凝结着汗水,每一段前行都镌刻着希望。

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正孕育着无限可能,相信在时代的浪潮中,乡村会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