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东坡书苑|双语悦读之苏东坡杭州“湖山信是东南美”
常思齐
2025-06-27 05:52:38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一、双语悦读 (English Translation):

Beauty Yu: To Shugu at the Hall of Perfect Beauty
            Su Shi [Song Dynasty]
Truly, these lakes and hills are the Southeast's fairest scene,
> Gazing out, the view stretches a thousand *li*, serene.
> How many times can you, Prefect, come back to this place?
> Even drunk before the cup, we linger with fond grace.

> In Shahu Creek, the lanterns now begin to glow.
> From whose house drifts the song "*Shuidiao*"?
> When night is deep, the wind stills, time to go home draws near,
> Only the river's moon remains, like jasper glass, bright and clear.

*(Note: 里/li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unit of distance; Shuidiao is a famous Tang-dynasty song tune.)*

二、现代汉语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这杭州的湖光山色,确实是东南一带最秀美的风景,放眼望去,辽阔壮丽,千里风光尽收眼底。
陈太守啊,你这一去,还能有几次机会再回到这里来呢?就让我们在这酒宴上尽情畅饮吧,哪怕醉倒了也还要徘徊流连,不忍离去。
看,沙河塘里的灯火刚刚点亮,是哪一家在唱着那动人的《水调》歌谣?
 夜深了,风也渐渐停息,到了该归去的时候,只见钱塘江上,一轮明月映照在平静清澈的江水中,宛如一块巨大晶莹的碧绿色琉璃。

三、典故注释 (Annotation of Allusions):

1. 有美堂: 并非直接用典,但有其背景。此堂位于杭州吴山之上,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出任杭州知州时,仁宗皇帝亲赐诗首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得名。苏轼在此宴别陈襄,点明地点,也暗含对皇恩和杭州美景的赞颂。
2. 述古: 指陈襄,字述古。当时任杭州知州(太守),是苏轼的上司兼好友。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由杭州调任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作此词赠别。
3. 使君:汉代对刺史(州郡长官)的尊称,后沿用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陈襄(述古)。
4. 沙河塘:地名。位于杭州城南,紧邻钱塘江,是北宋时期杭州城外的繁华区域,水路交通便利,夜市热闹。
5. 水调: 指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所制《水调歌》的遗曲,曲调哀怨动人。唐代非常流行,杜牧有“谁家唱《水调》”之句。苏轼此处用“水调谁家唱”,既描绘了当时杭州的市井风情,也可能暗含一种离别的惆怅氛围。
6. 碧琉璃: 比喻。琉璃是一种半透明的有色玉石或人工烧制的釉料,常呈青绿色。这里用来形容月光映照下,风平浪静、清澈见底的江水,如同一整块巨大、光滑、碧绿的琉璃。这个意象新颖贴切,极富画面感和质感,是苏轼炼字的经典例子。

四、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即将离任调往南都(今河南商丘)的杭州知州(太守)陈襄(字述古)饯行。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与陈襄都因对变法持有异议而外放地方为官。两人在杭州共事期间,志同道合,相处融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陈襄的离任,对苏轼来说是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盟友和知心好友。苏轼在有美堂设宴为陈襄送别。有美堂地处吴山高处,视野开阔,可俯瞰西湖与钱塘江。面对良辰美景和即将到来的离别,苏轼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赠别词。词中既饱含对杭州壮丽山河的赞美与留恋,更充满了对好友离别的深深不舍、挽留之意,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五、艺术特色赏析 (Artistic Appreciation):

1. 视野开阔,气象宏大:开篇“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即从大处落笔,以高远的视角总括杭州湖山之壮美,奠定了全词阔大的意境基础。有美堂的高地势为这种全景式描绘提供了可能。
2. 情景交融,转换自然:上片由景入情。在赞叹美景后,立刻转入对友人的深情挽留:“使君能得几回来?”将美景与友情、欢宴与离别交织在一起。“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更是将依依惜别之情推至高潮,行为(醉倒徘徊)与情感(不忍离别)高度统一。
3. 时空交织,动静结合: 下片时间由日暮(灯初上)到夜深(夜阑)。空间上,由俯瞰沙河塘的灯火人间烟火(“灯初上”、“水调唱”),转向钱塘江上的自然静谧(“风静”、“明月”、“碧琉璃”)。从热闹的听觉(歌声)转向极致的视觉宁静(明月碧江),形成鲜明对比和跌宕。
4.  细节生动,意境空灵: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两句,捕捉杭州繁华夜市的一个典型瞬间,有声有色,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为全词增添了人间温情。结尾“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是神来之笔。以“欲归”呼应上片的“徘徊”,点出终究要离别的无奈。然后用一个极其精妙的比喻“碧琉璃”,将月光下平静清澈的江面凝固成一幅永恒、空灵、澄澈的画卷。这静谧宏大的自然美景,既是对人间离别的无言慰藉(美景常在),又衬托出离别的孤独与怅惘(人散后,唯余江月),更升华出一种超脱的哲思意味(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意境由动入静,由实入虚,余韵悠长。
5. 语言精炼,比喻新奇:苏轼语言功力深厚,如“信是”(确实是)、“弥”(满、遍)、“便使”(即使)等词运用精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碧琉璃”的比喻,将抽象的光影、色彩、质感(月光的清辉、江水的碧绿、水面的平滑澄澈)完美地融合在一个具体可感的意象中,成为千古名句。
6.  结构精巧:全词上片重在抒情(赞景、惜别、劝酒),下片重在写景(夜景、归意、江月),结尾以景结情,情韵深长。从白日的壮阔到夜晚的旖旎再到深夜的空明,层次分明。

六、思想启示 (Modern Thought Influence):

苏轼这首《虞美人》虽为古代赠别之作,但其蕴含的情感和哲思对现代人仍有深远的启示:
1.  珍视友情与当下: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道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普遍感慨。它提醒现代人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真诚地表达情感,活在当下。在快节奏、人际关系可能疏离的现代社会,这种对真挚情谊的珍视尤为可贵。
2. 拥抱自然,寻求心灵慰藉:词中苏轼面对离别愁绪,最终将目光投向永恒壮美的自然(“一江明月碧琉璃”)。这启示现代人,当面对挫折、压力或失落时,亲近自然、欣赏天地之大美,是一种有效的疗愈方式,能帮助我们从琐碎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豁达。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3. 发现与欣赏生活之美:无论是“沙河塘里灯初上”的市井繁华,还是“水调谁家唱”的艺术情趣,都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热爱。这鼓励现代人放慢脚步,用心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品质。
4. 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尽管充满离愁,但全词基调并非一味哀伤,而是在感叹中蕴含着对美景的赞叹和面对离别的坦然(“欲归时”)。尤其是结尾那澄澈空明的意境,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接纳变化的心态。苏轼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为现代人应对生活中的起伏得失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5. 永恒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共鸣: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所创造的极致意境,超越了时空。它触动着不同时代人们心中对纯净、永恒、宁静的共同向往。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精神意境,持续滋养着现代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提醒我们在物质之外,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澄澈。
综上所述,苏轼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不仅是一首艺术成就极高的婉约词(深挚情感与空灵意境的完美结合),更因其蕴含的深刻人生感悟和对自然、生活、友情的真挚热爱,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持续给予现代人以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