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穿外套偏不穿,结果感冒了还不肯吃药”“说好了只玩十分钟手机,时间到了怎么劝都不撒手”…… 面对孩子的倔强,许多家长感到心力交瘁,常常将其归结为 “不听话”“叛逆”。但事实上,孩子每一次的固执与反抗,都是内心想法的独特表达。那些让家长头疼不已的 “不听话” 行为背后,藏着亟待被倾听的声音。若能静下心来解读,或许会发现,孩子的倔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成长的信号。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孩子的倔强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两岁左右的孩子进入 “可怕的两岁” 阶段,开始频繁说 “不”,这正是他们探索自我边界的表现。他们渴望证明 “我能自己做决定”,即便家长要求的事对他们有益,也会本能地反抗。就像孩子坚持要自己扣纽扣,即便花费大量时间也不愿接受帮助,因为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这是展现 “我长大了” 的重要时刻。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束缚,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来彰显个性与独立。此时家长若强行干涉,孩子会用更激烈的 “犟” 来捍卫自我。
孩子的倔强,还可能是在表达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当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的陪伴需求时,孩子可能会故意不听话,通过制造麻烦来吸引关注;若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话语权,长期被要求 “按我说的做”,也会通过倔强的反抗,渴望获得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机会。有位家长发现,平时乖巧的女儿突然变得爱顶嘴,深入沟通后才知道,女儿是因为觉得自己总被拿来和表姐比较,内心委屈又不满。这种隐藏在倔强下的情感诉求,若不及时被发现和回应,会逐渐演变成亲子关系的裂痕。
此外,孩子的认知局限也会导致他们 “犟” 得让家长难以理解。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够全面。比如,孩子坚持认为 “天黑了就是晚上,该睡觉了”,即便在夏天下午五六点太阳还高挂时也闹着要上床,这是因为他们尚未建立准确的时间概念。家长若只是简单斥责 “别胡闹”,而不解释原因,孩子会因无法理解而继续坚持,双方陷入僵持。
想要化解孩子的倔强,家长需要学会倾听与理解。当孩子表现出固执时,先克制住发火的冲动,蹲下身子,用温和的语气询问:“你为什么想这样做呢?可以和我说说吗?” 这种平等的姿态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愿意敞开心扉。如果孩子的想法合理,不妨给予支持;若存在问题,也别急着否定,而是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引导孩子思考。比如孩子不愿戴口罩,家长可以说:“口罩就像一个小卫士,能把病毒挡在外面。你看动画片里的超级英雄,是不是都有厉害的装备保护自己呀?”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沟通,往往比强制命令更有效。
孩子的倔强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亲子沟通的重要契机。每一次 “不听话” 的背后,都藏着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对情感的渴望。家长若能放下焦虑与指责,耐心倾听这些未说出口的声音,不仅能化解亲子间的矛盾,还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让他们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