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周口乡村水资源环境治理显成效,昔日臭水塘变身生态景观
顶端河南
2025-05-16 16:44:44

顶端新闻记者 丁博洋

5月14日,顶端新闻记者走进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官路边村和孟庄村实地探访发现,曾经困扰村民、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且水体黑臭的“纳污坑”,在一系列有效治理措施下得到显著改善,如今村落坑塘风景宜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官路边村:“臭水坑”变身“如意湖”

在郑集乡官路边村,有一处面积达30多亩的“臭水坑”,现村民们称之为“如意湖”。

“在过去,村民把生活排污管伸向坑塘,垃圾也往塘边倾倒,日积月累,水域面积缩小,环境污染严重,一到夏天湖边的村民都不敢打开窗户,很多村民也因此搬离了村子。”一名村民回忆称。

2021年,淮阳区开展黑臭水体大消除行动,官路边村成为首批整治村庄。依托区委、区政府开展的“残垣断壁大拆除、环境卫生大扫除、黑臭水体大消除”三大行动,全力推进官路边村生态环境整治。

在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村庄中间高、东西两头低的地形地势,从村庄中间向东西两端铺设1600米污水管网,将9处生活污水直排口全部截流纳管,实现整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彻底解决直排污染问题。同时,对坑塘内外生活垃圾、秸秆、建筑垃圾等进行全面打捞清运,统一送往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并清挖约2万立方米黑臭底泥;在浅水区种植芦苇、水生鸢尾等本地水生植物,投放鱼虾,逐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

此外,根据实际收水量,在管网末端建设2座村级污水处理站,采用改良“A/O+生态湿地”工艺,先在调节池稳定水质水量,再经厌氧、好氧处理分解污染物,最后利用生态湿地微生物和植物根系进一步净化污水,确保处理后的达标水作为生态补水回灌坑塘,形成良性循环。

一套治污“组合拳”成效显著。官路边村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助力了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村庄南侧西红柿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成功落地,占地约1000亩,建设大棚102座,为村内提供就业岗位约80个,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万元。成为了“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孟庄村:“纳污坑”变身“景观塘”

孟庄村南头的坑塘同样饱受污染之苦。

孟庄村常住人口120多户、500多人,过去由于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坑塘,生活垃圾常年堆积,造成坑塘底泥淤积、水体黑臭。每到夏季,南风一吹,整个村子都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味,村民们苦不堪言,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但如今走进孟庄村,宽阔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白墙灰瓦房屋错落有致。水面上,水生植物随风摇曳,鸭子在塘面戏水。曾经的“臭水塘”摇身一变,成为波光粼粼的景观塘。

这场逆袭,源于淮阳区大力推进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行动。

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治理改善孟庄村水环境,在截污控源上,依托村庄改厕,在村民完成入户管网铺设后,新建的1300米主干道污水管道如同一条条“地下血脉”,将村内粪污水和生活用水全收集,彻底截断污水直排源头;内源治理方面,拆除旱厕,清理坑塘内各类垃圾,机械清淤转运黑臭底泥。

生态修复方面,用生态砖和草皮加固边坡,浅水区种植芦苇、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并投放鱼虾,深水区增设生态浮岛,还安装2个太阳能曝气装置,完善水体生态系统,提升自净能力,此外还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一座设计处理规模为20吨/天的污水处理设施拔地而起,作为生态补水进入坑塘,每月能为坑塘补水约600吨。

如今的坑塘不仅是“景观塘”,更是“经济塘”,以每年7000元承包出去发展水产养殖,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村民刘玉文感慨道:“以前这儿是臭水沟,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现在变得这么漂亮,谁走到这都想停下来看看,平时我们也爱来这儿散步、唠嗑,日子惬意多了。”

周口市生态环境局淮阳分局副局长张海辉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淮阳区将锚定目标持续发力,从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大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编辑: 王月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