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朱家荣
杭州一学校班级群里,老师发布了班级卫生打扫征集家长志愿者的消息,一位家长建议找家政公司帮忙,大家都没意见,于是就下单约了钟点工。从此,班级的卫生全由雇来的钟点工负责打扫。
教室卫生由学生轮流值日,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可是家长们宁愿请钟点工,也不愿让孩子干活儿。学习劳动是中小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可是这条路却被学校和家长堵死了。学校为了追求分数,砍掉了劳动课,打扫小小的教室竟然让家长和钟点工代劳。许多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家务活从不让孩子干,甚至穿衣戴帽、上学背书包也要帮忙。这些做法其实是一种伤害,其后果就是培养出一批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低能儿和啃老族。
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劳动能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好作风,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的生活能力,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守则》也明确规定,小学生“要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校和家长越俎代庖,不让学生参加劳动的做法,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后果严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古人对于劳苦与成才的关系看的多么透彻。“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也从反面证明了劳苦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曾国藩家书》的作者曾国藩谆谆教导子孙:“所得所需皆是劳动所得。没有劳动,就妄图得到荣华富贵,是不会长久的。”并让儿女们在学习之余,从事种田、捡柴、纺织等劳动。重视劳动是曾氏家族一百多年间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日本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们大力提倡并推广“劳动体验学习活动”,各学校普遍实施劳动教育。大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一块植物园,让学生参加管理水田、旱田、茶园、菜园的劳动,学习劳动技术,体验劳动的艰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他们在课堂上让学生用针线缝制简单工艺品;午餐时,轮流到食堂帮厨,学生自己完成餐桌摆放、饭菜分配、收送餐具等;午休时,自己铺床、淋浴、换衣;放学时自己收拾书包、更衣换鞋、轮流完成校园、教室的打扫工作。在校外,还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性活动,帮家长做家务劳动。通过劳动教育,日本的校园暴力、私自逃学、消极自杀等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一屋不扫,何以成才?希望每个学校和老师都要全面实施教育方针,认真开展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每个家长都要放手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使每个孩子都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