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专家观点/叶菁:推动数字非遗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2024-11-23 10:29:59

11月22日,第三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杭州举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叶菁出席并发表演讲,现刊发讲话稿全文。

图片

      数字激活非遗,非遗绽放华彩。今天在这里举行数字非遗论坛,这对于更好地推动数字化时代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觉得意义重大。非遗是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宝贵财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印记,如何在新时代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更大的价值,数字化是十分重要的路径与手段。浙江是非遗大省,又是数字产业大省,这些年在数字非遗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不久又在全省展开了非遗薪火传承的六大行动,而其中之一就是数智赋能行动。非遗的保护发展,其主要任务我概括了四句话:保存保护,传播传承,融合融通,创造创新,我们这些年在运用数字化技术激活非遗、确保这几项任务有效落实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中让我得出了四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数字生态是推动非遗保存保护的基本方略

      数字化是非遗有效保护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需要建立好三个方面的数字生态。

  1.非遗的要素化延伸。为实现非遗的“长久保存”,浙江省已建立起覆盖全省的非遗数字数据库。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全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录入。此外,我省还依托云计算技术将大量珍贵的非遗影像、音频资料、技艺视频等保存在云端。浙江省非遗数字资源库目前已收录包括3980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和3564名代表性传承人的所有底层数据。

     2.非遗的立体化呈现。运用数智技术挖掘非遗这座文化“金矿”,数智赋能就是打开这座“金矿”的“钥匙”。这些年,我省稳步推进非遗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比如,“浙风古韵”词牌曲牌整理的“1+10+N”计划,通过建立全省数字词牌曲牌库,并与“浙里文化圈”对接,实现“一屏看全局,一键达预览,一触品经典”的互动体验。

   3.非遗的智能化保护。非遗的智能化管理和保护方式,很重要的是实施智能监测与预警,实现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闭环服务与治理。我省计划到2027年力争实现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情况的智能化监控、实时分析与预警,这样不仅提升了非遗管理的效率,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数字化支持。

图片

    启示之二:打造数字空间是扩大非遗传播传承的平台载体

      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不仅提高了非遗的保护效率,也突破了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使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触及更加广泛的群体。

      一是推动数字非遗教育,让非遗“活”在当下。数字化为非遗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浙江省通过“非遗网络学院”和“浙江非遗Go”等平台,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非遗学习机会。通过这些平台,非遗教育得以突破传统的师徒制和学术研究框架,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能够接触、学习、体验非遗技艺,从而拓宽了非遗教育的受众群体。

      二是扩大数字非遗消费,让非遗“融”进生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机遇,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将非遗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相结合。通过打造“非遗+电商”模式,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非遗购物节”,推动非遗与产业的融合,让非遗产品不再局限于展示和传统消费,而是走向了广泛的市场,让非遗在展示和消费中得到更好的传播传承。

      三是加大数字非遗传播,让非遗“嵌”入人心。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小程序、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不断提升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非遗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平台的不断完善,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非遗更贴近群众生活,更能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

图片

      启示之三:实现数字链接是促进非遗融合融通的重要引擎


      “非遗+百业”是一个融合共生的课题,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愿景。非遗因其丰富性、地域性和兼容性,已成为旅游、教育、娱乐、游戏等相关产业的重要资源。非遗与其他产业融合互通、调和互补、叠加效能,将极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非遗事业更加生机勃发。


      1.非遗+旅游:推动“可看”到“可感”的转变。新一代游客的消费偏好已从观赏转向参与,人们对旅游地的期望逐渐从“好山好水好风光”转换为“能体验什么、感受什么”。这一趋势为丰富的非遗资源提供了融入旅游市场的机遇,也为非遗注入了全新活力。今年暑期,我省联合支付宝推出了“非遗神奇体验之旅”主题月活动,围绕瑞安活字印刷、东阳木雕、海宁皮影等经典非遗技艺,通过线上预约与数字藏品发放,打造了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近2000万用户访问,其中117万人报名参与体验,31万人成功领取非遗数字藏品,激发了全国游客对浙江非遗的探索欲,尤其在年轻群体中“迅速出圈”。

      2.非遗+文创:撬动“个性”与“特色”的展现。“非遗+文创”模式,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艺术创作相结合,使非遗产品更加具有市场潜力。非遗数字化使要素分解、创意叠加、展示展陈成为可能,加速了非遗和文创的融合。通过数字赋能、创意融合,非遗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艺,更成为了现代消费者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提升了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3.非遗+美食:提供文化“盛宴”与舌尖 “乡愁”的体验。非遗美食作为承载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既是一种味觉艺术,更是游子们追溯乡情的精神纽带。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浙江通过建立非遗美食数据库、开发虚拟体验平台、运用短视频传播矩阵等方式,打造出文化“盛宴”与舌尖“乡愁”交织的感官体验,赋予了传统美食以活态传承的新生命。比如,在“浙江非遗Go”等小程序平台,开设舌尖非遗,使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亲历”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加深了文化认同感。

      4. 非遗+动漫:促进文化“潮流”与文化“自信”的提升。探索动漫产业中融入非遗元素的创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中加以呈现和传播,能够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非遗+动漫,不仅保留了非遗的文化内涵,还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娱乐需求,促进了非遗与现代文化产业的融合,给非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和价值释放。

图片

   启示之四:优化数字要素是实行非遗创造创新的有效手段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传播文化促进非遗发展的核心要义。

     首先要注重理论创新。要推动非遗,要实行数字非遗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各类研讨以及理论创新,为数字非遗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持。

     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数字非遗的知识产权与数据权属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6个部门,出台了《知识产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省文化艺术作品权益保护协会。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法律支持,还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的协同作用,解决了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易攻难守”问题。

  三要强化标准化赋能。非遗的本质是活态文化,其传承过程充满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数字化采集标准,注重记录和保存每一位传承人独特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风格,对于确保数字资料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很有好处。

图片

      数字赋能文化,文化昭示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数字+非遗”的进一步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在新时代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片



来源:浙江非遗之家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社会与公益》理事会非遗中心)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010—5688 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