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至,露结为霜。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天气将由凉转冷,身体一定要及时防寒保暖。民间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也就是说霜降时节,中医调理、养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饮食调理
霜降时节,进补应以淡补为原则,避免过于滋腻之品,以免加重脾胃负担。此时可适量食用雪梨、银耳、百合、黄精、党参、太子参等食物或中药,以滋阴润燥,健脾益胃。同时,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症状。
以下推荐几款食疗方,以供参考:
玉竹排骨汤
材料:排骨2根,玉竹3~4片,白果6颗,枸杞一把,桂圆肉5粒,胡萝卜1根,盐适量。
做法:排骨焯水后捞出,与提前泡好的玉竹、白果、枸杞、桂圆肉连水一起倒入砂煲中加水大火煮开后,转文火40分钟,当汤色变得金黄、香气浓郁时,倒入切薄的胡萝卜片加盐调味后关火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旺血补气、除烦养颜。
注意:脾胃虚寒及痰湿气滞的患者不宜多食。
红枣花生山药粥
材料:红枣10枚,花生45克,山药1段,大米100克。
做法:山药洗净去皮切块,花生、红枣洗净。先把山药、花生、红枣加适量水煮开,然后放大米用勺子搅拌一下,防止粘锅。煮十来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养脾补血。
板栗鸡
材料:鸡600克,板栗若干,红枣,枸杞少许,料酒适量,盐少许,大葱1根,姜1块。
做法:鸡肉焯水后,放入姜片、葱段进行炖煮加入配菜、配料后转小火慢煮20~30分钟。
功效:健脾养胃、强筋壮骨、止血消肿。
桂花百合银杏
材料:干桂花,百合,银杏,朗姆酒,猪肉(带膘),盐,鸡精,白糖。
做法:锅中烧油,银杏果微炸起锅烧油煸炒肥肉丁,加入少许朗姆酒与桂花,炒出香味加入肉沫翻炒熟透后,加入百合、银杏翻炒均匀即可。
功效:祛痰止咳、活血化瘀、降血压、降低胆固醇、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穴位养生
按摩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和涌泉穴(位于足心前三分之一处),这两个穴位被认为对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有益。定期按摩这些穴位,每次几分钟,可以增加血液流动,使足部感觉更加温暖。
艾灸
足三里,乃滋补强壮之要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通过艾灸足三里,可补足人体阳气,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每周艾灸足三里穴一至二次,每次灸十五至二十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脐灸
脐灸,乃中医之独特疗法。于肚脐上隔药(盐)灸之,借艾火之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防病健体之目的。霜降时节行脐灸,有健脾和胃、温补下元、通经活络之效。但需切记,脐灸不可盲目为之,须至医疗机构根据身体状况具体诊治后再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使病情加重。
足浴疗法
“脚为精气之根”,霜降后气温下降迅速,人体需动用正气来防御外寒。而人体正气根源于肾气,因此肾精肾气的充足至关重要。在中医理论中,足部被认为是脏腑经络循行的关键区域,许多重要经脉的起点或终点均在此。比如肾经、胃经、脾经、肝经等主要经络均经过足部。当足部受寒,不仅会直接损伤局部组织,还会通过经络影响到相关脏器的功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肾阳虚衰、脾胃虚弱等问题。
此时节应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避免足部受凉。平时可养成泡脚的习惯,帮助身体驱散寒湿、温补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热水泡脚是一种经济实用的保健方法。每日坚持用温水(约40°C)泡脚,水位以浸过小腿以上为宜,时间约20分钟左右,泡至微微发汗,避免大汗淋漓,反而损伤阳气。泡脚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添加中草药如艾草、姜片等,更有助于祛除体内寒气,强化保暖效果。特殊人群如孕妇、心脏病、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谨慎,建议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