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翻译
以无为的规律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以无味的欲望去品味,图大取于小,图多取于少,以德来报怨。
图谋困难的事情要从简易处入手,成就伟大的事业要从细微处开始。因为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事发展而来,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发展而来。
因此得道的统治者从不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大,最终反而能够成就大。
轻易承诺必然会导致失信,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必然会遭遇更多的困难。所以得道的统治者总是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才不会遇到真正的困难。
#解读
第一句先提出观点: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的文字非常简洁,微言大义。
经常有人把“无为”理解为不去做事,大错特错,“为无为”就是最好的反驳。为无为不是不去做事,而是要遵守大道法则,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所谓无为的心态,就是不要违背大道法则,肆意妄为。
“事无事”也是一样。譬如战争,属于国之大事。老子是坚定的反战主义者。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等等,这些都是反战的段落。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这才是“事无事”的真正含义:不靠武力去征服,靠的是道德吸引,靠的是近悦远来。
“味无味”则是要克制感官的欲望。
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怎么做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之;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至于“大小、多少”则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的意思。
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朴虽小,但是天下弗敢臣;道虽小,却可以支配天下。
第二十三章:“少则得,多则惑”;
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也”……
这是多少之辨。
至于“报怨以德”,在六十二章时已有解读,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句则是进一步的引申: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难和易”、“大和细”进行辩证分析。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蓝图再宏伟,但总要从当下开始,从地基开始。无论是“其易”,还是“其细”,都是立足当下,也是对“大小、多少”的进一步阐释。
下一章中我们会读到“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和这里的“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句的语意似乎有了反转: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前面正在说“图难乎其易也”,结果后面就成了“多易必多难”,这两者似乎自相矛盾?但仔细品味一下,两者想要表达的重点不同:
“图难乎其易也”所要表达的是做事的顺序和流程问题,从容易处入手,将难事拆分成一个个相对容易的流程节点,实际上这也是现代工业流水线的核心思想。而“多易必多难”则是做事时的态度问题,类似教员提出的“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只有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提高做事的成功率,才能做到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图难乎其易也”的战略规划。
这一章中,充满着阴阳冲和的辩证法思想: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以及难与易,大与细,轻诺与寡信,难与无难。
“一阴一阳谓之道”,辩证的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大道运行的基本规律。在第二章、第二十三章等章节中都有集中体现。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本质上讲,道德经就是讲述大道运行的规律,阴阳相生、阴阳转化、阴阳相和则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