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学校越来越“胆小”,如何卸下校园“无限责任”?
在下孟母
2024-11-23 12:21:32

一段时间以来,“消失的课间10分钟”“厕所社交”“能不能玩萝卜刀”等有关学生社交游戏、体育活动等话题屡屡挑动大众神经,这背后,是学校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安全责任。

由于责任界定机制不明晰,“伤不起”现象长期困扰学校。众多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映:学校往往承担着“无限责任”,大家都“生怕孩子在学校出事,一出事就是学校的问题”。

学生“伤不起”,

安全锁链“捆”住了谁

据半月谈采访报道,前段时间,在东部省份某小学,一名学生下课玩耍时跳起来摸门框,碰巧其他同学关门,因此眼眶受伤。本来责任应各自承担一半,但受伤的孩子家长硬要对方全责,还威胁说要告学校。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在校内受伤,学校就有责任,应赔偿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

除了在校内发生的、直接与学校有关的事故,还有与学校无关的事,有个别家长也将责任归咎于学校,要求学校赔偿。

西部一位基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一件事:当地此前曾有一名学生在家中轻生,警方介入调查后排除他杀。学生家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5年前,这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他不喜欢某位老师。随后,家长以此为理由,向学校索赔。为平息事件,学校最终不得不赔偿了15万元。

学生走路不慎扭伤了脚,上体育课不慎擦破了皮,参加运动会扭伤了腰……在校园中,即使安全工作做得再细致、再扎实,也难以完全规避意外发生。

多名教师反映,出于安全考虑,学校要求孩子们下课期间不能冲跑,高楼层学生课间尽量少下楼玩,同时将篮球、足球等对抗性体育活动组织频次降低。体育锻炼以跑步、跳绳、羽毛球等柔性活动为主。

一位乡村学校校长表示,孩子们能走出校园探索的机会本就不多,目前学校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加强保障,但仍然很担心学生在校外研学时意外受伤,举办此类活动越来越“胆小”。

面对持续增压的校园安全责任,除了一些学校出现的“课间圈养”现象,近几年部分学校体育课课时减少,春游、秋游和社会实践被取消,学生的活动时间一再被压缩。

老师“伤不起”,

一有问题就“担责”

一些基层教师反映,现在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肩上的“安全担子”也越来越重,甚至挤压了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在山西某学校,教师需课间轮班站岗守卫安全,让本就任务繁重的科任老师苦不堪言:“教室里站着讲完课、走到楼道接着站,接近满课时基本要站一天。”

一名受访教师无奈地说,学校前段时间规定,学生发生安全事件,不管是否在校内,班主任都得承担责任,年终考核直接降到最低等,现在面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每天都“担惊受怕”,连孩子们上下楼梯也要时刻盯紧。

去年暑假,某地有6个小学生结伴去河边游泳,不幸全部溺亡。家长抱着孩子的遗体痛哭,还质问孩子的老师:为什么你当时不在场!原来,河边平时有老师巡逻,但事发那天老师不在,家长认为是老师偷懒才导致自己的孩子溺亡。

在这样的“道德绑架”下,教师的“教育责任”被扩大成“守护责任”:家长寒暑假不放假,学校开设托管服务;夏天学生去河里、水库游泳,学校要安排老师巡逻;学生在学校和上下学途中出问题,家长找学校和老师的麻烦……

久而久之,许多家长把自己的责任通通推卸给了学校和老师,逼着学校和老师担负起“无限责任”。

现在的教师,已经陷入一个尴尬境地——

作为师者,本应在讲台上从容教书,一丝不苟地传道、授业、解惑。如今却在各界的监督和舆论底下,战战兢兢地教书,谨小慎微地做人,生怕自己某个不经意的行为引来家长的问责,舆论的攻击。

某女学生在KTV里遭校外人员掌掴,教科局马上成立调查组到学校里调查。结果,涉事学校的校长被停职检查,掌掴学生的施暴者却不知所踪。校长何其无辜,原本好好地放假,却在舆论的裹挟下成了“背锅侠”。

近年来,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意外发生后,家长总会忽略了自己的责任,第一时间找上学校和老师。学校和老师已经沦为“弱势群体”。

教育部门为了化解矛盾,不将事情扩大化,往往会让当事老师和学校背锅,承担起本不该承担的责任。但是,教师也是需要安全感的。若教师背后无人撑腰,教育只会孤立无援。

学校“伤不起”,

一不小心就“背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成了一种风险度很高的机构。

按理说,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远足游学,参观考察各种文化场馆、社会场所。然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学校已不再组织或尽可能少组织此类活动,因为担心活动中会出现意外安全事故。

按理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与刚强意志,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包括含有一定对抗性的活动。然而,许多学校都把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到最少、强度降到最低,至于对抗性活动更是免谈,因为担心学生会身体不适,会伤胳膊伤腿,会有其它不测发生。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行,学校对犯错的学生应当进行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然而,许多学校已不敢正常批评学生,因为担心学生会心理异常,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寻短见。

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应当对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进行必要的大胆创新。然而,许多学校已不再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尝试,因为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他们的考试和升学。

还有更多的“按理说”,更多的应当这样、应当那样……然而事实是,按理说常常是说了也白说,应当做到头来并不去做,因为学校如履薄冰。

学校越来越“胆小”,并非单一原因。

面对学校,家长越来越“强势”!学生出了任何问题,即便学校并无责任,许多家长也会不依不饶强求学校担责。恶语相加已成常态,肆意辱骂并不少见,殴打教师也有发生,有时甚至会来点极端手段。过去是家长怕学校,现在是学校也怕家长,而且是越来越怕家长,怕家长胡搅蛮缠。

面对学校,媒体越来越“厉害”!学生出了任何问题,即便学校并无责任,媒体也不会轻易放过。在许多媒体人眼中,更有新闻价值的当然不是学校无责任,而是学校有责任。因此,学校越来越怕媒体,怕唯恐学校没事的媒体。

面对学校,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坚决”!学生出了任何问题,为了防止家长闹事、媒体曝光,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在第一时间打学校的板子,首先让学校道歉、赔钱,并匆匆处分学校相关人员,以尽快息事宁人。

于是,正如有人所言,如今的学校已成了一种“无限责任公司”。学校常常被希望满足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所有要求,哪怕是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学校常常被要求对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承担责任,哪怕是那些不该由它担负的责任。即便学校无错,也很少有人为学校撑腰。此时的学校形同一座孤岛,一座孤立无援的小岛。

为学校“松绑”,

卸下学校的无限责任

学校一旦成为无限责任公司,因此什么也不敢想不愿想、不敢说不愿说、不敢做不愿做,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承担本该由它勇敢承担的最大责任—— 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要回归正常的生态,必须给学校“松绑”,释放学校的无限责任。我们需要谴责失责的学校,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保护无责的学校,让这些学校不受外扰,潜心育人。

  • 合理划分安全责任

学校要承担安全责任,但不能被无限放大。应综合施策优化校园安全管理,帮助校长们卸下心头沉重的包袱。

一是适度给学校“松绑”。受访基层教育工作者呼吁,将学校从“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加强校家社协同,广泛开展安全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引导社会对学生在校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和责任观,释放学校发展活力。

二是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针对校园安全管理出台政策举措。例如福建推行中小学校方责任保险,并加强学校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重庆将推进校园硬质防冲撞设施建设纳入2024年校园安全保卫重点目标任务,筑牢校园安全第一道防线。同时,学校还需持续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更加规范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

三是科学划分安全责任。司法部门可就校园侵权责任案件公示一批指导性判例,联合教育主管部门等进校园普法,进一步厘清安全责任划分边界,引导基层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健全问责机制

最高法院院长张军在“两会”报告上倡导要依法引领校园保护。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家长起诉学校,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法院判定学校不担责。对学校依规组织体育活动等不施以苛责,有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强调学生遵守规则,老师经常提醒不要危险行动,已充分尽职,法院判决由“闯祸”孩子家长担责。孩子虽在校,家长也有责,校园安全须共同守护。

学校教育仅仅只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不能把学校教育泛化。每个人所受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共同组成。学校教育始终是有边界的,承担的是知识习得功能,不能无限放大学校教育的功能,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学校责任,无限的责任,必然产生无限的权力,最终受损的是家长和学生。

  • 减轻管理负担,防止“形式主义”抬头

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热衷于给学校下达任务,学校充斥着形式主义的内容,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教育被放大成了无限责任,好像所有的学生问题都可以且必须追溯到学校教育。

地方应该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权,制定更加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少派些任务,多给些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教育标准化管理,尽量减少老师在教育管理之外的额外负担,尽可能减少行政发文和指令;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才能有效杜绝形式主义。

  • 减轻舆论压力

随着近年来校园安全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校方面的过错,学校承担相应责任倒也无可厚非,但有时与学校无关的时候,因为舆论偏向、家长极端手段“闹事”、上级部门的息事宁人等各种压力之下,学校和老师往往会承担过错之外的责任。

当网络舆论危机发生时,学校易因缺乏经验而处于被动地位。若处置不当,不仅无法平息负面舆论,反而会激化相关矛盾,进一步刺激负面舆情发酵。

但凡学生出事,学校就要担责,让学校教育束手束脚。最后以“学生的静止”换取“学校的安宁”,看似皆大欢喜的结果,实则是对教育畸形引导,让活泼的学生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丧失了学生该有的活力,既是对学生未来的扼杀,也是对未来教育的伤害。

唯有还给学校教育空间,还给老师以应有的理解、尊重、保护,卸下学校和老师的无限责任,才能让教育回归正常。我们的教育,不该让学校扛着无限责任,还永远负重前行!

来源 | 部分素材综合自半月谈、教师E家、生本教育等相关文章

来源: 新校长传媒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