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红薯
文/姚俊
小院建成后,出于心灵深处的农民情结,我没有选择栽种什么名花名果,而是选择了栽种红薯。现在的红薯品种有几万个,常种的也有十几个,我从中选择了那个产量低,但面、甜好吃的老品种,在院子里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栽了50棵。
一、给红薯以“贵族待遇”
我们这一代人是吃红薯长大的,对红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对红薯的栽植过程十分熟悉。自从我记事以来,红薯都是栽在比较瘠薄的土地上,从来没有享受过优越水肥条件的滋养。我想让院里的红薯享受丰厚待遇,以报答它曾经的“养育之恩”。
4月份我就开始整地,并撒入了优质复合肥“磷酸氢二铵”。5月初开始栽植,35×50 厘米的株行距,符合“合理密植”的要求;窝大水足,成活率是杠杠的;栽上以后,我怕太阳灼伤苗儿,就摘了50个桐树大叶子盖上。看到苗儿都直愣愣地挺起身来了,我才放下心来。
等到薯苗扎根,开始行秧时,我又小心翼翼地扒开薯苗周围的土,在根部造就了一个小洼陷,按照花草瓜果的追肥方式,撒了一些发酵的羊粪、鸡粪和轧过油的花生饼沫,又浇足了水,让这些有机、无机肥料迅速融入土壤。
红薯的生长期大约180天,其间,我先后又追施了珍贵花草才能享受的“史丹利复合肥”。正好家里的食用油过期了,我也“废物利用”给每棵红薯增施了“油肥”。为了不践踏薯苗,我很耐心地用喷水枪浇水,让红薯享受着天然降雨的舒坦。红薯在我的小院里过的是贵族生活,完全脱离了瘠薄土地上缺水少肥的恶劣环境。
我的付出没有白费。6、7月份,红薯藤蔓开始延伸,很快覆盖了地面;慢慢长大的叶子也颜色墨绿,肥厚油嫩,在太阳的照耀下,片片亭亭玉立,个个都是太阳能接收器,在叶绿素的作用下,把太阳能转换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为薯块的形成提供能量基础。同时,也给小院带来了勃勃生机:微风徐来,绿海鼓浪,小扇摇曳,满院灵动。
按照传统管理方法,我还得给红薯翻秧,就是不能让藤蔓扎根夺养,自成体系,影响薯块形成。翻秧时我发现,在浓密的薯叶下面,薯藤已经形成了“地面网络”,这个网络纵横交错,互相庇护,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共同体。我没有力量去把整个网络都翻一遍,如果强行去翻,必然折断许多藤蔓,我有点怜香惜玉了。
八、九月份,红薯根部的土壤突起,地面上形成了一个挨一个的“大馒头”,整个红薯地也随之起伏,韵味十足。十月底,随着霜降的来临,长势雄壮的红薯叶耷拉下脑袋,颜色也逐渐变黑枯落。我知道刨红薯的季节到了。
谁知,在生产队刨了几十年红薯的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巨大而严实的藤网,叫人望薯兴叹,无处下手了。我只好放下镢头,拿起镰刀先割薯秧。整整一上午,我割下的薯秧有二百多斤。要是在六、七十年代,这是冬春月间喂猪喂牛的绝好饲料,可是现在谁要呢?
刨红薯时,我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面对一窝子大红薯,正常的镢头“不正常”了,有点“鸡刀杀牛”的无奈。几镢头下去,除了刨出几个“人头大”的“红薯王子”外,还有五六个家庭成员,窝产量都在十斤以上。小镢头刨出来的大红薯,个个伤痕累累,汁液流淌,一片惨状。
再认真一看,在未刨之前,很多大红薯在窝里都裂口腐烂了,露头的上半部分变成了白青色的软糊糊,浸出的黏液散发着怪味。农村人把这种现象叫作“脓了”。原来很多大红薯在出窝之前就“脓了”。
尽管结果如此不堪,我们还是挑了几个好的来品尝。谁知不管大的、小的,都没有了当年的脆甜可口,满口的寡淡虚柴,水分很大,没有质感。
我心不甘,期盼着能刨到那心心念念的红皮白心,谁知越往地中间,水肥条件更好的地方,红薯越大,裂的口子越大,腐烂的越多,我把疙疙节节,半半拉拉的整合起来,一大堆红薯约有500多斤。面对这“丰硕成果”,我感慨万千,不知道这当年甘甜可口的救命红薯,怎么变成了腐烂之物。
“脓”了坏了的红薯,不能食用,更不能储藏,除了喂猪别无选择。我只好找来养猪的邻居,让他帮助 “净化环境”。
装车时,邻居反复问我:“好好的红薯,你咋把它种成这样了?”我无言对答,他看我回
避这个话题,就自问自答地说:“可能是地太肥壮了吧。”
二、红薯的前世今生
邻居没有提出或回答更科学问题,但“好好的红薯,你咋把它种成这样了”已经是个很深入的话题了。
红薯确实是好的,是非常好的,甚至很伟大。
它是1593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的,至今400多年了。当时陈振龙发现那里的红薯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栽、易繁殖、营养丰富、味道甘美、产量高,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父老乡亲食不果腹的苦日子,就产生“偷”的想法。但是,当时菲律宾严禁薯种出境,他只好把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偷运回国。
红薯很快在陈振龙的家乡广为种植,并逐渐扩散全国,成为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清代以前,由于食物匮乏,中国人口一直徘徊在几千万,只有少数时段破亿。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达到1.4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人口达到4.3亿。历史学家说,这是“红薯带来的人口奇迹”。
清代以来,有不少赞美红薯的诗句:“味比青门食更甘,满园红种及时探。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心系苍生最有情,献身危难不邀功”。这都是红薯优秀品质的真实写照。
1963年,为纪念红薯传入中国370年,郭沫若写了《满江红·红苕》纪念陈振龙“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红薯的巨大贡献,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直接的见证者。 “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一茬红薯半年粮”。这些顺口溜里,藏着多少代人的饥饿记忆和对红薯的感恩之情。
三、对不起,红薯
红薯是历经苦难,百炼成钢,拯救芸芸众生的“圣物”。我却用愚蠢的爱,对红薯进行“高规格接待”和“强制性喂养”,使它在我的小院里,丑陋扭曲,英名尽失。
“世有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我就是那个愚蠢的“奴隶人”,把好端端的千里马养成了驽劣之马;红薯是英雄,我毁掉了它的灵魂,把它培养成了狗熊;红薯是青松,我破坏了它的骨骼,把它培养成了草芥。我在老鹰的身上系了黄金,使它振翅难飞,连一只俗鸡也不如了。
今天,我要面对红薯去赎罪、去忏悔、去检讨。同时把我种红薯的想法、过程和形成的严重后果,原原本本地说给世人,希望大家都能引以为戒,不做这样的蠢事。
对不起,红薯。原谅我用文明人的溺爱,曲解了苦难的意义。愿你仍能一如既往地在贫瘠的土地上昂首挺胸,让藤蔓在风雨中舒展延伸,让块根在地下默默沉淀甜意。而我,会永远记得这个秋天的教训:有些生命,本就不需要温室里的宠溺,它们需要的,是让风吹过藤蔓,让雨打湿叶片,让苦难成为刻进血脉里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