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有一种很重要的体裁,抒发闺阁女子的相思离愁,名叫闺怨诗,这类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有的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闺怨诗也分为好几种类别,有征妇之怨,比如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有商妇之怨,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还有宫廷之怨,比如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还有游子之怨,比如《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表达的都是对心上人抑制不住的思念和一腔幽怨之情,写得非常细腻,读来扣人心弦,别有一番动人滋味。
正如接下来分享的这首诗,就是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抒发征妇之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农家,早年跟随父母在家躬耕于田园。
23岁左右前往嵩山修道,想要修得“长生不老”之仙术,但几年修仙未果,于是开始他的边塞之行,27岁漫游西北河陇边塞。
感受到茫茫大漠的雄奇,体验了刀光剑影的戍边生活,随着军队一路南征北战,一边写诗抒怀,最后没有成就建功立业的愿望,反而成就了他的千秋诗名。
他的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被认为是唐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他的一首《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把战士们不惧牺牲的报国热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但是英雄不止有豪情万丈,也有儿女情长,这样一个外表落拓不羁的男人,内心的情感却非常的细腻,这首《闺怨》就是其中一个印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翠楼:就是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装饰成青色,这里可能是指她家的高楼,也可能是指出门游春登上的高楼,从侧面可见她生活上很安逸,无须为物质而发愁。
凝妆:盛装打扮、浓装艳抹。
春日里,一位青春貌美的少妇满面喜气,装扮得漂漂亮亮登上了高楼,站在高楼上眺望满城的春色。
可以想象那一片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春水荡漾、春草渐生,万物焕发勃勃生机的春日景致。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陌头:就是陌上,路边的意思,吴越王有一句情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觅封侯:唐朝时人们获取功名的一条重要途径,出走边塞在马背上建功立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忽然少妇看到路边的柳树发芽了,冒出了青青的绿色,就在这一刹那,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双目转而黯然,心中生出无限的悔意,当初真不该让自己的丈夫去边塞寻觅封侯!
为什么一看到杨柳泛青,就心生悔意呢?
在古代,人们送别的时候有一个习俗“折柳送别”,“柳”同“留”,希望能够留住远行之人,少妇看到眼前的柳色,自然想到了昔日与丈夫依依送别的情景。
也就想到了丈夫一年又一年的不在自己身边,原本今日两人可以携手共赏春光,共享幸福人生,可是如今春色再美,也就自己一人独赏。
而“觅封侯”这条路,不仅漫漫长长,还充满了杀戮和鲜血,王翰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丈夫是否能平安归来还未可知。
想当初一心想让丈夫求一个拜相封侯的身份,如今却要忍受年复一年的相思和等待,劳燕分飞、两地分居,寂寞的不仅是春光,还有自己的青春,如何不惆怅,如何不后悔昵?
整首诗,前两句起笔平平,后两句犹如奇峰突起,让人感受到女主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在瞥见杨柳的那一刻,内心波涛汹涌,哀婉无限。
真不愧是诗家天子的手笔,把小儿女的心思写得如此动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文学家顾璘高赞它: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明末清初学者黄生也说: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您是否喜欢王昌龄的这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