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创作于1928年,正值徐志摩重游英国剑桥大学之际。这首诗以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为背景,通过对康桥美景的细腻描绘与深情告别,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逝去爱情的深切追思。全诗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开篇,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情感基调,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意象,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等,构建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与浪漫情怀的精神世界。诗人将自己对康桥的依恋、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淡淡忧伤,巧妙地融入到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体现了诗人对美、对爱、对自由的永恒追求与深刻感悟。
《再别康桥》思想内涵
怀旧情绪的抒发:全诗开篇即以“轻轻的我走了”引出对康桥的告别,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自然美景的诗意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诗人将金柳比作新娘,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与诗意升华。
内心世界的映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以青荇、水草的摇曳生姿,隐喻自己内心的波动与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梦想的追寻与失落:“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以寻梦为线索,表达了对理想、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但随即以“但我不能放歌”转入沉默,暗示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与失落。
离愁别绪的渲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通过“悄悄”、“沉默”等词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离别氛围,表达了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情感。
对爱与自由的向往:全诗虽未直接言爱,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实则是对爱与自由的深刻向往。康桥作为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象征着他对纯真爱情与自由精神的永恒追求。
生命哲学的沉思:在告别康桥的同时,诗人也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沉思。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淡淡忧虑。
艺术人生的反思:作为一位诗人,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无疑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篇章。这首诗不仅是对康桥的告别,也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一次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热爱。
《再别康桥》艺术特色
意象的丰富与独特:诗中“金柳”、“青荇”、“彩虹似的梦”等意象,既富有视觉美感,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想象力。
情感的细腻与深沉:全诗情感细腻,从对康桥的赞美到离别的哀愁,再到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情感层次丰富,深沉而动人。
语言的优美与精炼:徐志摩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将日常景物化为诗意的语言,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简洁而富有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构的严谨与自由:全诗虽为自由体诗,但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中间部分则通过一系列并列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结构的精妙把握。
音乐性的强化:诗中多次出现重复与押韵,如“走了”、“来了”、“云彩”等词语的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使得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象征手法的运用:康桥不仅是实际的地理空间,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纯真与自由。通过对康桥的描绘与告别,诗人实际上是在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对比与反差的营造:诗中既有对康桥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离别哀愁的抒发,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意境的深远与广阔:全诗虽聚焦于康桥这一具体地点,但通过诗人的艺术加工,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广阔与深远。
情感的节制与内敛:尽管全诗情感丰富,但诗人在表达上却显得极为节制与内敛,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种情感的克制反而使得全诗更加深沉而感人。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诗中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紧密相连,既展现了康桥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爱情、自由等人文议题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4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