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巨匠”“文坛常青树”石老
力挺《黄河颂歌》作者马华松
一一在北京《黄河颂歌》研讨会上发言
文/石英老师
跟马华松同志,不能说是相处日久,也有一段时间了,可以说是神交三年了吧。
是,三年了。
三年,你记得还可以,但从没有见过面。今天很有幸在《作家报》研讨会上见了面,这也是一件幸事吧!
读马华松的作品呢,除了他提供给我的、当时让我谈谈感受那一部分。实际上一直到现在,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注意他的这个创作思路、文辞,特别是他创作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
我觉得他不像有的作者那样,在开始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小爆发,后来就变得势微无力;他呢,应该说是一直到现在,不但持续下来了,而且是锲而不舍,不是弃而不舍,是契而不舍地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律、按照文学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往前推进,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当年,我好像给他写了自己的感言,谈不上是诗集的序言,也算不上是文学的评论,但是呢,我觉得感言有感言的好处,它比较真诚,寄语情也深切,可以说是一种改变。写的寄语感言大概有寥寥的二三百字,没想到马华松他对这几句话还非常重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一个作家应有的品质。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他的作品呢,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优点长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就是他是学法乎上,力争上承。力争上承,不甘于平俗,不甘于小小的被别人喝彩一下,就满足或者是陶醉,他不是这样的,他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甚至有些严酷,能给他增加一定压力,但压力确实变成了动力,我觉得成效显著;不像刚才我说的有的作者,我接触了好多作者,有的比他还有闪光点,还闪的厉害,但到现在可以说是不知何至了,这就是一曝十寒的结果;他不是,他知道文学道路是艰辛的,而且也确实是崇高的,这点他没有轻视,而是举重若轻的。第二点感受就是他能吸收众人之长,敢做独特的自己、走独特的路,是独树一帜的。独树一帜,这方面契合的比较好。因为写黄河这个题材不说非常的多,也是不少的,就是我所看到的,不单是自己说的那些所谓名家或者经过历史考验的众多涉及黄河的一些歌也好,谣也好的作品,就是普通的作者,洋洋万言写黄河出的书厚厚的,恐怕也不止三、五个。但是我觉得马华松不在这些大家名家作品面前怯阵,这一点很好,他有这种雄心,而且也有这种耐心,积极吸收众人所长,力争使自己拔出自己的特色来。他的诗歌既有别人的营养,还不同于任何人,这一点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是非常可贵的。所以说,任何时候不要说完满圆满了,我们不要这么完满,一完满就会伤天害理的。我们可能还有很多不足,永远不足、永远谦卑、永远弥补、永远走向完好,不要说完美,我觉得是这样的。
提一个缺点不足,我觉得马华松的作品气势确实是很厉害的,精度也是够的,浩瀚也是可以的。可能是我人老了,我就是对一个词特别钟爱,这个词就是温馨,温馨少了一点,温馨中的平和,温馨中的柔韧,潜在的一种质量,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点可以说是永无止境。
我希望马华松不要过早地像我这么地老朽,作品在劲爆、浩瀚、气势之后,多一点柔和,多一点温馨的,多一点人性化的,多一点精辟的细节会更好。我们可以要求这个那个,但不能要求太高,高度要是太高了,就够不着天了,广度也不能遥不可及,但是精度和深度可以无止境,精度,精到再精到,永无止境!(文字根据石英老师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