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多少孩子的独立,在父母的爱中迷失
真心讲教育
2024-11-01 01:02:42

这样一个场景,想必很多人都见过:

母亲在孩子背后喋喋不休,指责这不对,那不行,而孩子要么低头沉默,要么猛地爆发,恨不得当场“离家出走”。

这一幕总是让人心生叹息:爱是深沉的,却如同一座无形的枷锁,深深束缚着孩子的步伐。

于是,不少父母不解:“我明明为了他好,为什么他不领情?”

然而,爱如果没有边界,便如悬崖边的路,纵然美好,却充满危险。

这种没有边界感的爱,非但不能成全孩子,反而可能让他们在不自由的羁绊中,步履维艰。

这就是“父母的边界感”一词,频频被讨论的原因。

家长在“为了孩子好”名义下,往往不自觉地深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甚至是将自己的一套规则强加在孩子头上。

前段时间,一位母亲在网上的炫耀贴引发热议:

她让大学生的儿子每天在图书馆打卡发视频,还要举着特定口令拍摄,才能领取一天10元的生活费。

视频中,孩子满脸无奈却不得不屈从的样子,让人感到窒息。

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这样无孔不入的“关怀”不啻是一种精神上的桎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言,很多家庭亲密得失去边界感,以至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种共生关系不仅让亲子关系失去应有的尊重,更让孩子陷入无法逃脱的压力。

想象一个人在每天的生活里随时被审查、被监督,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即使是最基本的吃饭、休息都要在“管控”下进行,这样的生活何来尊严可言?

那些以爱为名的掌控和规训,最终只会让孩子在压抑和失落中渐渐迷失自我。

实际上,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父母对孩子“爱得太多”所带来的负担,已成无数家庭的“难言之隐”。

不少人会说:“爱孩子就应该无微不至,为什么要有边界?”

但事实是,过分的关怀与介入,往往并非真正的爱,而是一种“无法自拔”的控制。

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期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他们就会以为孩子的每一步都应该按自己的设想来走。

央视热播剧《烟火人家》里的李衣锦,就是这样一个在母亲掌控下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

母亲的爱无所不在,从她的朋友到她的事业,甚至连刘海长短都被母亲干涉,一刀剪去。最终,她竟为了逃避母亲,与渣男复合。

母亲的爱如同一座牢笼,孩子如囚鸟般奋力挣扎,甚至不得不走向极端。

这种在掌控下生长的爱,只会让孩子在痛苦中一点点崩溃,也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有时根深蒂固,而这种控制的背后,常常是父母在自己的生命里没有找到边界的存在感。

于是,当他们拥有孩子,就把一切未完成的梦想、未解的遗憾,全部投射在孩子身上,甚至不惜为此打破孩子的所有界限和自由。

这样无边界的爱,最终会把孩子逼向“对立面”。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一个热搜:“被父母篡改志愿,该原谅吗?”

一位考生因母亲的坚持,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十年过去,提起这事依然痛苦难平。

无数家长自认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却忽视了这份“安排”所带来的情感裂痕。

在电视剧《熟年》中,母亲张春梅自以为为孩子倾尽所有,却因孩子的种种反抗而心碎,感到无比委屈。

事实上,正是这种一手包办的“付出”,压垮了孩子。

纵使父母爱子心切,孩子也终将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们渴望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不是被安置在父母精心编织的茧里。

试图以“爱”来绑住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困顿无助,甚至对亲情心生怨怼。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种难得的亲子关系,那就是“得体的退出”。

父母的陪伴应该如影随形,却不必如影相随;他们可以为孩子加油打气,却不应成为孩子脚步的桎梏。

著名动画《鹬》中,小鹬在母亲的鼓励下学会独自觅食,尽管经历挫折,却最终成长为一只勇敢的海鸟。

这样的爱,没有紧逼和逼迫,而是适时的放手。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故事,北大才女赵婕在谈到父母时曾说,她的父母在她成长的不同阶段,陪伴着她、引导着她,最终却选择尊重她的独立,不试图干涉她的生活。

演员伊能静曾在儿子选择专业时和儿子大吵一架,但在儿子的一番话后,她学会了放手,给了他足够的空间。

后来,儿子如愿以偿,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不断前行,独立而自信。

这种得体的退后,成就了孩子的独立,也成就了真正的亲情。

好的教育就是如此,它是逐渐放手的过程,是爱到浓时放手,是心中有尺,懂得适时退让。

孩子小时候需要的是规则,是父母的支持和引导;到了青春期,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父母要懂得做一个知心人,而非强硬的“裁判”;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的角色就应渐渐转向陪伴和支持,成为他们的后盾,而不是一直守在前方指指点点。

武志红所言的“爱与分离”,就是父母和孩子关系的真正主题。

爱是引领,而分离是成全。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母的爱,更是独自探索的机会和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正如纪伯伦在诗中所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让孩子既能依靠父母,又能无畏向前。

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延续,却终究不是父母的复制。

试图将他们纳入掌控之中,注定只会让他们感到压抑;只有真正的放手,才能成就孩子的人生,让他们自由翱翔在自己的世界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