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在“哭穷式”教育的笼罩下,孩子的灵魂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影,难以绽放出自信与从容的光彩。这样的家庭环境,着实难以培养出具有“高配得感”的孩子。
“高配得感”,并非是让孩子追求物质的奢华与虚荣,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事物、能够积极追求并享受生活中各种优质资源的信念。它是孩子自信、自尊和自爱的综合体现,让孩子在面对世界时,充满勇气和底气去拥抱机会,追求梦想,认为自己配得上成功与幸福。
然而,“哭穷式”教育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了孩子与“高配得感”的相遇。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频繁地向孩子强调金钱的匮乏、生活的艰难以及物质的来之不易。他们或许认为这是在让孩子懂得珍惜,实则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自卑与匮乏的种子。
孩子长期处于“哭穷”的氛围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无论是漂亮的衣服、有趣的玩具,还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例如,当学校组织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需要缴纳一定费用时,“哭穷式”教育下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内心的不安和觉得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的想法,而选择放弃参加。即使他们内心十分渴望参与,但长期以来的“哭穷”灌输让他们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种自我压抑不仅会影响孩子当下的体验和成长,更会在长期的积累中,让孩子失去追求美好事物的动力和勇气。
“哭穷式”教育还会限制孩子的视野和格局。一个具有“高配得感”的孩子,往往能够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敢于追逐更高的目标。而在“哭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从小被灌输了经济拮据的观念,他们会对很多机会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害怕尝试需要花费金钱的新事物,担心失败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
比如,对于一些需要投资学习的兴趣班或技能培训,他们可能会因为觉得家庭负担不起而不敢向父母提出请求,即使这些机会可能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这样一来,孩子的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他们难以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视野变得狭窄,格局也难以提升。
此外,“哭穷式”教育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具有“高配得感”的孩子通常会更加自信、开朗,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哭穷”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内心的自卑和对物质的敏感,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
他们可能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害怕参与一些需要花费金钱的社交活动,从而逐渐变得孤僻、内向。这种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更加难以培养出“高配得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家庭中获得积极的肯定和支持,以建立自信和自尊。
然而,“哭穷式”教育给予孩子的更多是对物质匮乏的强调和对他们需求的否定,这让孩子很难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和值得拥有美好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教育方式。即使家庭经济确实不宽裕,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财富是可以通过努力创造的,而不是让孩子沉浸在贫穷的恐惧和自卑中。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比如帮助孩子制定一些通过劳动或学习赚取奖励的计划,让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让他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自身的修养和努力。
“哭穷式”教育的家庭为孩子的成长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得培养出具有“高配得感”的孩子变得异常艰难。但只要父母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教育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支持和积极的引导,就有可能帮助孩子打破这种困境,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高配人生”。
让我们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