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唐的秦王殿下与刘武周之间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柏壁之战”。但鲜为人知的是,“柏壁之战”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让李渊失去了对唐朝军队的主导权,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柏壁之战”前,唐朝军队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野战精锐;第二是驻守关中的部分野战军和卫戍军;第三是在李密败亡后归顺唐朝的地方势力。第一部分是秦王主导,第二部分则是李渊和秦王伯仲之间,第三部分大多倾向于李渊。应该说秦王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李渊勉强还能主导。
为了彻底获得军队主导权,李渊在“柏壁之战”前干了三件事:第一是派自己的亲信(如裴寂)出去打仗,冷藏秦王,不让他再通过立功扩大影响;第二是拉拢地方势力,比如给徐世勣、罗艺等人赐姓;第三是推动全面军改和府兵制(如设置关中十二道),在体制上消除秦王对军队的影响。
然而“柏壁之战”彻底毁掉了李渊的计划。首先是裴寂等人在河东上一溃千里,连大本营晋阳都被刘武周攻占。这沉重打击了李渊及其亲信的威望,变相增强秦王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河东局势塌陷产生了连锁反应,归顺李唐的地方势力压力骤增,或者投降或者失败,对李渊是大失所望。
为了挽回局势,李渊只得起用秦王并将关中的军队全部交给秦王统领(上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这就意味着李渊志在消除秦王对军影响的军改宣告失败,他设置的“关中十二道”在“柏壁之战”中变成了跟着秦王立大功、唱着《破阵乐》荣归故里的一代人,没人会真的在乎李渊了。
“柏壁之战”结束后,丢了大脸的李渊及其亲信在军事问题上几乎失去了全部话语权,绝大多数地方势力也对李渊大失所望而转向支持秦王。而李渊为了消除秦王影响设置的“关中十二道”更是变成了秦王的战友旧部。可以说“柏壁之战”让李渊失去了对唐朝军队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