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译编参:国际关系中的后现代主义 @大外交智库
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
2024-10-19 20:23:26

作者:阿里·乌斯曼·丹旺轧姆(Ali Usman Danwanzam),尼日利亚扎里亚塔拉巴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院;叶哈雅·加巴·萨利赫(Yahaya Garba Saleh),尼日利亚扎里亚塔拉巴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院;阿蒙·罗曼蒙哥·史蒂芬(Amon Rimamtanung Stephen),尼日利亚扎里亚塔拉巴州立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本文考察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现代主义”作为国际关系术语在1980年被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认可并广泛使用。本文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视为一种社会理论,探讨了它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本文还将针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假说、学术贡献以及理论批判进行讨论和分析。本文收集了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学术著作及期刊作为参考文献,以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这一理论。本文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背离和突破,在新时代的解释性和国际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新哲学和新理论,在人类相对客观现实条件之上,对世界所处形势以及所发生的事件予以全新的看法。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的反作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无法合理解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

要词:后现代主义;理论;假设;国际关系

文源:Ali Usman Danwanzam1 , Yahaya Garba Saleh2 &Amon Rimamtanung Stephen3, “Postmodern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 Allied Studies , Vol.06, Issue10, Oct2019, pp.95-104. 

收录:《大译编参》2021年第12期,总第12期,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组创办。

编译:郭青城,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审校:李燕,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

再审:杨朔,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编译精选


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Modernism)指从19世纪90年代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一时期人们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一部分。现代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世界正处于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各方面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对世界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它在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各种生化武器的出现,危害了世界和平与安全。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加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社会对现代主义产生了质疑,并引发了各殖民地的抗议、示威和反殖民主义运动。鉴于上述发展,现代主义是一种政治插曲,特别是在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背景下,法西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大屠杀以及反殖民统治运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看法。人们对现代主义开始持怀疑态度,现代主义逐渐失去了它的文化价值和威望,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将出现,为人类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以拯救整个人类社会免遭科学技术的破坏。


基于这一发展,“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新哲学在二战后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多元的,后现代性取代了现代性。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在诸多领域出现,它被应用于艺术、音乐、建筑、电影、文学、科学、技术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后现代主义起源于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导了其发展。在此期间,东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程度较低,随后二战引起了东欧的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以及现代化,这导致了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断层感”,而曾经法国的革命运动就是由这种“断层感”引发的。1968年的学生示威活动和工人运动标志着“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开始,技术与城市化成为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热点。1980年,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被引进国际关系学。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发展,是对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现代主义未能客观完整的认识世界,后现代主义成为了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指导思想。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是语言、思想、抽象概念和规范等因素对国家政治活动的影响,它描述了二战后西方社会和文化发生的变化。在国际关系中,后现代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个新时期、一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状况,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打破,是一个新时代或新时期的出现,其特征是社会的质变,是文化感性的背离或运动,是文化的崛起。现代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导致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改善人类的一切生活,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质疑科学技术能使世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他们认为科学可能会带来危险性技术,例如发展和制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使用核武器与生化武器,可能对人类生命、环境和整个世界造成毁灭性后果。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否定了“一切社会现象中都存在客观知识”的观点。



二、国际关系与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推翻了新现实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所主张的“客观真理存在于世界”的观点,并且对“人类世界知识可以不断扩展”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上述两种被批判的思想都是主观思想,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人类幻觉,知识不能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人类社会在各方面普遍都没有进步,包括国际政治体系。史密斯(Smith)认为,“权力依靠知识,而所有的知识又依存于现有的权力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加强”,而这意味着权力之外不存在客观真理。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家考察了国际关系既定理论的有效性,以了解主导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和知识是如何引起权力关系争议的。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关注并产生了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概念,否定了实证主义所支持的“绝对真理”概念。


德德里安(Der Derian)认为,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谱系学、文本学、叙事学、话语学、解构主义、双重阅读等多种解读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后现代主义通过解构文本等多种方式来克服人们所信奉的其他理论和概念。他还认为“国际关系这门学科利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推行”。根据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路,在这种背景下,单一理论更加无法解释世界政治的运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者试图复兴权力的概念并重新定义权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者分析,国家代理人[1]受权力关系的影响会如何理解国际关系,并将作何反应,又会对现有的权力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沃克(Walker)主张,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从其相应的文学、哲学和视觉表现中脱离出来。他认为,与其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不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领土问题、国家边界问题、以及政治民主问题,用以解释有关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在充满危险、战争、不安全因素的世界中孕育人性与和平,在世界政治领域内建立秩序。因此,1968年法国的社会运动、世界各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以及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都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有所关联。



三、后现代国际关系论的核心理念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客观现实,在自然世界中一切涉及人的事情都是主观的,这意味着知识的概念取决于一个人的信仰。


后现代主义反对运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在中世纪,一个人的信仰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受到语言、思想、宗教信仰、抽象概念以及价值规范等的影响。信仰上帝、信仰宗教使得人们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看待社会,因此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的。但在后现代主义中,社会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是信仰一个真理或普世的标准,而是从小我出发,用多元化的标准来解释世界。因此,对后现代思想家来说,一切宗教信仰都属于宏大叙事的方式,都是主观的。


后现代主义将宗教和马克思主义视为元叙事[2],试图对人类社会的诸多事件提供一种解释,而这样的解释仍有待考量,因为人类的经验是不同的,是多样的,因此它不可能提供一种能解释一切的理论,并且也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试图拆毁或解构现有的理论,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说法,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不是中立的。对后现代主义而言,所有的经验理论都只是一个神话,因此,所有的理论都应该被解构,被个人观点和偏向所影响,后现代主义在国际关系中解构的一个主要对象是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攻击新现实主义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国家不是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唯一行动者,还包括其他行为体,例如个人、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


2、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国家不是理性行为体,国家行为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3、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实主义者只关注大国、只局限于权力概念是错误的,现实主义理论忽视了规范、观念、信仰体系等的作用。



四、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后现代主义注入国际关系理论后,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阐释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出绝对真理不存在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建立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且论证了绝对真理的不存在。后现代主义利用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关于知识对权力不重要的主导思想,反对存在绝对真理的观点。从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知识与权力无关,绝对真理是存在的。福柯(Foucalt)认为权力产生知识,“权力需要知识,知识依赖并巩固现有的权力关系”。


(二)解构主义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如果将世界比作一个文本,我们对它的引用应该是解释性的。后现代主义在解释文本时运用了“解构”(Deconstruction)和“重读”(Double reading)等不同的手法。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用来解释理论及对话,如何在客观与自然对立的情况下,在运用人为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礼仪的澄清,没有诚实,只有真理;没有道德原则,只有偏好;没有逻辑,只有理由;没有得天独厚的文明,只有偏好一说;没有根据,只有正当理由;没有特权的进步,只有多元的文化、信仰、时代和风格。人类的进步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无数关于人们及其文化所在地的一个个故事。众所周知,没有简单的现实或普遍的客观性,也没有超然的知识,一些知识只能代表其所在的时代。“重读”——是后现代主义对文本进行多次深入阅读的一种途径或方法。阿什利(Ashley)指出,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世界政治,如国际关系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无政府问题。



五、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批评


乔姆斯基批评后现代主义“没有增加任何分析性或经验性知识”,因为后现代主义理论者不像其他学科的理论者会对实践做出回应。他们过于强调理论概念,而不注重或不关心经验所提供的证据。丹尼尔也谴责后现代主义声称没有“绝对真理”,只在乎解释或叙述是对证据的不尊重,满足于“对话”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对话是不论对错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证实或证明。


从教条上讲,对于一个倾向于维护和传递绝对真理的信条来说,拒绝完全真理是困难的。“所有的经验都是主观的”这一观点挑战了“理论阐述可信”的观点。这种思维方式在与宗教抗争的同时,也遭遇了“世俗”理性,从而使信仰免于理性的考验。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理论、现实和政治实践方面都没有提供一个恰当的概念。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也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它既不能充分代表“现实世界”,也不能包含理论与实践。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与“现实世界”的处境几乎毫不相干。



六、结论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拒绝将科学客观性视为一种误导性的政治叙事手法。批评家们声称后现代主义只是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产生的基石,因为存在一种温和的后现代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的:国际关系的思想和理论往往包含着主客观因素。知识的主体间性是解释问题的一个约束标准,温和的后现代主义更接近建构主义的立场,而建构主义则是在主体间性的概念之上建立的。




译者评述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此之前的现代主义一直是人们解释世界以及解决问题的主流理论指导,现代主义下的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享受着科学技术知识带来的诸多益处——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似乎科技真的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万能公式,人们的思想逐渐被现代主义所占据,生活中也充斥着现代主义有形化的影子。但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只给人类带来生活的便利和社会的进步,还带来了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例如核武器、生化武器,这些武器一度成为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定时炸弹。人类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人开始审视主流的现代主义理念,质疑这种理念的正确性,他们发现现代主义的理念并不能对世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做出合理的解释。现代主义作为人类在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建构起来的思想理念,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被新的世界现象所冲击甚至摧毁,现代主义也开始被人们所解构。随后,新的思想理念——后现代主义被人们所建构起来,成为了人们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为解读新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打破了之前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为解读国际关系提供了新视野。后现代国际关系论主张用多元化的标准来看待国际关系,强调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于其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的作用。与之前的国际关系论相比,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论不再像之前的理论只关注客观事实,更多的把目光转移到一些更抽象的国家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上。后现代国际关系论开拓了研究国际关系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对国际关系进行多元化解读,并且启发各个国家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导下去处理国际关系,能够有助于国家之间达成对话,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如果过分强调宗教信仰、或者文化影响,则会使对国际关系的解读太过主观而忽略一些客观的事实,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弊端。虽然该理论的解释存在缺陷,但作为运用以及操作理论的人,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全面地看待每一种理论,才能使其在国际关系实践中的作用最大化。


注释

[1] 元叙事:元叙事通常被叫做“大叙事”。这一术语在批判理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指的是完整解释,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它通过预期实现,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法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他说,社会现代性的最主要部分是大叙事构成的。但后现代主义则怀疑大叙事(进步、启蒙解放)。

[2] 国家代理人:代理人战略是一种国家不直接出面,而是借助安全与外交领域的代理人实现间接制衡目标的战略手段.明确对手且制定相应策略是美国大战略的重要特征,当前美国政府认定的霸权威胁来源包括战略竞争对手,地区反美国家及恐怖主义等.基于战略目标的不同,美国针对上述三种威胁所采取的代理人战略的类型亦存在差异,分别是国家代理人战略,复合代理人战略以及次国家代理人战略.美国寻找的代理人一般与目标对象存在重大冲突或战略矛盾,代理人具有消耗与削弱对手的能力。

[3] 陈翔.霸权护持与美国的代理人战略[J].当代亚太,2020(01):30-58.

[4] 黎红霞.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J].理论观察,2008(04):74-75.




问题设置


问题一: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论对中国的外交关系有何影响?


问题二: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有哪些弊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