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健康科普讲堂】郑向明:入室高血压,能手术吗?
健康大河南
2024-08-22 17:20:27

(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副主任医师 郑向明)高血压是围术期最常见的心血管合并疾病,确保患者血压处于正常或可控范围内是术前准备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术前血压控制不佳或“白大衣高血压”的患者,入手术室后往往会有血压飙升。面对这种“入室高血压”, 手术是否要延期或取消呢?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为您答疑解惑。

  一、围术期高血压的危害

  围术期高血压对手术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术出血增多

  高血压患者在术中容易出现手术野创面渗血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高血压导致血管壁压力增加,血管更容易破裂,从而增加了手术医生的止血难度。这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还可能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2、术中血压波动

  高血压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较高,术前服用的降压药物与麻醉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术中血压急剧上升或下降。这种血压的不稳定性增加了术中血压管理的难度,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3、脑血管意外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弹性差、脆性大,承受压力过高时,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增加。在围术期,这种风险尤为突出,容易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的脑血管意外。

  4、其他脏器并发症

  围术期高血压还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手术的风险,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二、入室高血压与手术决策

  尽管高血压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但高血压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入室高血压是否取消手术,取决于麻醉科医生对患者术前的身体状况、靶器官损害程度以及手术风险的综合评估。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急诊手术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即使患者入室时出现高血压危象,也不能简单地取消手术。此时,麻醉科医生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来稳定患者的血压和生命体征,以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三、入室高血压管理措施

  高血压患者接受手术,管理的关键核心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环节。

  1、术前评估与应对

  个性化评估:术前评估需高度个性化,不仅涵盖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用药情况,还需细致询问其是否有靶器官损害(如心脏、肾脏、大脑等)的症状及体征。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功能检查、脑部CT或MRI等辅助检查,全面了解患者各系统功能状态。

  药物调整:根据评估结果,与心血管内科医生共同调整术前降压药物方案,确保手术时血压处于相对稳定的可控范围内。对于难治性或顽固性高血压,需提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心理干预:术前焦虑、紧张情绪可加剧血压升高,因此,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术前宣教,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也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

  2、术中监测与管理

  精准麻醉:依据术前评估结果,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等),并精确调控麻醉深度,既要满足手术需求,又要尽量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干扰。

  动态血压管理:采用先进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实时关注患者血压波动情况。通过调整麻醉药物剂量、输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手段,灵活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血压异常,保持血压平稳。

  多器官保护:在维持血压稳定的同时,还需关注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保护,避免因手术创伤或麻醉药物导致的脏器损伤。

  3、术后观察与护理

  持续监测:术后初期,特别是在麻醉恢复室,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并发症。

  疼痛管理:有效的术后镇痛是减少应激反应、稳定血压的关键。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等,减轻患者疼痛感受。

  药物调整:根据术后血压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和种类,确保患者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康复指导:加强术后康复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从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到术后护理全方位、精细化地进行管理,以确保患者手术安全,促进早日康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入室高血压并不一定要取消手术。通过麻醉科医生术前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术中精细化个体化管理以及术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入室高血压,尤其是“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