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快乐教育
2024-09-10 21:13:12

#新星计划4期#怎样教孩子把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变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想要把别人的好方法变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主要是用自己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与别人的好方法进行对比借鉴, 选取有利于自己的方法加以吸收利用, 少走弯路.具体做法就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进行改进, 把注意力从对成绩的关注上,转移到学习能力的进步上,减少辅导班等低效学习时间投入,学习效率就会被激活, 孩子的学习能力就提高了。

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这样持续改进,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变得高效,学习方法就越来越成体系了。



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学习, 让孩子有成就感, 进而爱是学习

我们是不是看见孩子玩游戏乐此不疲从不嫌累,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游戏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从简单的关卡开始,让孩子只要稍作一点挑战就能成功,孩子就能得到成就感。在接下来的每一关,都只是增加一点难度,而不是突然变得特别困难。

在学习上,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就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书先挑简单的看,题目挑简单的做, 这样孩子就开始逐步爱上了学习。



二、学习没有突飞猛进,只有日积月累的进步

为什么孩子上辅导班能够提高成绩?因为辅导班会花费大量时间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再针对考试的题型让孩子反复练习,这本质上就是在降低孩子的学习难度。

我们自己为什么总是教不好孩子?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常常没有耐心,不懂得分析这个问题对孩子是否有难度, 而是一味地质问孩子“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教你几遍都学不会”等等, 让孩子的内心很受挫, 因此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

所以父母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进步, 这才是学习的常态.



三、降低学习难度,用别人的好方法来加大自己的学习强度

当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的时候, 一定是这些知识、这些题对他们有难度,我们要做的是借鉴别人的好方法, 将这些知识分解给孩子练习,给孩子“搭梯子”。

从读题、整理条件,到分解知识点、尝试解题思路、解答步骤等角度,分解开来,让孩子反复练习, 给孩子增加练习的强度,这样要不来多久孩子就会将别人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之中了。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 让孩子把别人的好方法变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时, 谨记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学习,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这样孩子一方面能够把基础学扎实,养成认真、踏实、严谨的习惯;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一招,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为什么没记住多少呢?成长过程中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可是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只顾着“输入”,却忘记了“输出。”


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都非常聪明,知道多多练习就可以了。想要学会骑自行车、游泳,就每天练上一小时,没几天就学会了。


可是当把“学技能”换成“学知识”的时候,我们却犯了傻。我们总是太在意知识输入的数量,却毫不在意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读书的时候恨不得一天把一本书看完,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娱乐了。可实际上,知识看过之后并不等于我们就掌握了它。


想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就好像是电脑插上了U盘之后,并不代表着电脑就拥有了U盘的资料,想要让U盘的东西真的属于电脑,就得把U盘的数据拷贝到电脑的硬盘上。


类似的道理,我们读过书之后,并不代表着书中的知识已经进入我们的大脑,想要让大脑记住这些知识,我们必须让大脑对这些知识做一些处理才行。






那么大脑怎么处理这些知识,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聊聊,什么是“输入”,什么是“输出”。


所谓的“输入”,就是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过程,好比是读书、听课等等。而输出,则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用这些知识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举个例子,程序员这个职业,输入的是技术书籍和各种函数库的用法,输出的是自己写的程序代码。再比如写作,输入的是各种文字和信息,输出的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


输出的过程,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某个程序或者某篇文章之前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可是经过你的思考之后,被你创造了出来,这就是“输出。”


经过输出之后,那些原本属于别人的知识与经验就被你内化了,真正的成为了你自己的东西。




上学的时候或许你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习知识最快的方法,就是把知识教给别人。”这种方法就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解释给别人,从而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输出”。


平时我们总是太过重视输入,而忽略了输出,才会导致我们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多少进步。


好比是读书的时候,我们重视的是今天读了半小时还是读了一个小时,却不重视究竟有多少东西进到了自己的脑子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亚瑟·盖兹通过实验发现,用30%-40%的时间来输入,用60%到70%的时间思考输出,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养成“输出”的习惯呢?写作,是最低成本的输出方式,也是我们个人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那么我们该怎么通过写作来获得逻辑思维与认知的提升呢?下面分享3点。


第一:产生“表达欲望”。


很多人对写作有一种误解,就是觉得自己本来就没什么可写的,可是却强迫自己从一片空白的大脑当中压榨一些信息出来。


实际上,想要保持每天都写东西的习惯,我们必须得有“表达欲望”。


想要有表达欲望,就得有输入。看看别人对某件事或者某个知识是怎么看待的,然后和自己的想法一对比,你就会想说些什么,想要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有了输出。


而想要做出优质的输出,我们也必须得有优质的输入。向大家建议两种输入的渠道,第一种就是读书。


很多作者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写进书中,而我们用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一本书,也就是说用几天的时间就能了解别人一生的经验精髓,所以说读书时最佳的输入渠道之一。


还有一种输入渠道,就是关注优质的博主、知名企业家、知名专家。由于他们站的高看的远,所以他们发表的见解更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再来看第二点:内化。


内化的过程,就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的过程。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我所看到的信息与我有什么关系?”“它能在哪些方面指导我的生活?”“它让我产生了哪些启发?”“这些知识和我已知的知识能产生连接吗?”“这些新的知识加入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了吗?”


我们记忆事物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编码的过程。而提取记忆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解码的过程。编码方式越复杂,与我们之前已经有的知识建立的联系越多,我们的记忆就会越深刻。反之,只懂死记硬背而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关联,我们很快就会忘记。


所以我们要多问自己上面几个问题,以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增强记忆力。




第三:建立小的输出目标。


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是目标太大的话,反而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急功近利,一旦一件事我们一时半会完不成,我们就会暗示自己,“算了吧,反正今天也搞不完,回头再说吧。”就这样一“回头”,就成为了永远,这件事我们就永久性的抛之脑后了。


还不如给自己定小一些的目标,就好像玩一样,顺便就写完了,一点也不为难。


好比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想法,女主角长得美不美,电影的剧情哪里精彩,哪里老套无趣,我们就可以趁机写一篇影评出来练笔。


再比如看完网络上的文章之后,觉得自己有点启发,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写感想。


不要求自己每次都得写出2000字的长篇文章,每次写300字就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当然,输出并不局限于“写作”这一种形式。


输出的本质,就是创造。用自己新学的知识,创造出一种新事物来,就属于“输出”。


学音乐的人尝试谱一首自己编的曲子,是一种输出。学修车的人,把一辆有问题的车修好也是一种输出。




另外,还有一种输出的形式,叫做“输出倒逼输入”。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给自己定下硬性标准,我们必须得输出某种东西,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只能去查阅各种资料,以完成目标。


我们之所以在职场中成长迅速,就是因为职场中往往都是“输出倒逼输入”的形式。


入职之后,公司就会给我们安排工作任务。公司才不管你现在懂不懂这个知识,只管给你派送任务,如果完不成则证明你的能力不行。


我们为了在公司中生存,只能想方设法去查阅资料、学习知识,好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目标,否则很有可能会被开除。这就是“输出倒逼输入”的一种形式。


我们也可以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让自己加速成长。


为了防止自己懒惰,我们不妨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输出点东西。为了输出,我们只能想办法去输入,这样就形成了进步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之所以学了很多知识,却没记住多少。听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正是因为我们输出的东西太少了。把别人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之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论,我是这么做的


这个世界本来人与人之间就是平等的,没有人会带着知识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多年以后人与人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部分人趋于了平庸。大部分人掌握到了实用的知识,一小部分人有了自己的理论。



第一种人的毛病是懒,懒于行动、懒于思考,特别是后者,不善于思考的人最终下场就是不断地支付“智商税”。而反观第二种人,他们往往能得心应手的应付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这种人就是现在各知识平台付费经济的受益者。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职场工作经验的人,我经常遇到很多人询问的问题是想要你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答案的。问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人不是靠学习方法去提升职场竞争力而是等着你喂给他答案。有了答案后场景发生变化时他们又没有方向了。这就是典型的举一不能反三。知识只有变成自己的才可以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方法论永远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东西。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甚至超越他们成为自己的理论呢?我总结了一个知识技能学习的路径图:



别人的知识-自己学习-找案例模仿-多总结-找案例探索-自己的知识-再总结深化-自己的理论

别人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买他的书(难点是理解有难度),看他写的文章(通常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不系统,个人不推荐),听他的培训课程(系统且易于理解),和他聊天等等方式获取到。这一步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没有捷径。

自己学习

有些人喜欢收藏别人的文章,收藏其实只是一个心理安慰,大多数据收藏后是不会看的(我是不是说到你的习惯啦),甚至都不会去整理删除一下。我的建议是每次学习,都需要把知识点画到思维导图上去,即便是一个小的知识点。这既是加深印象也是为未来知识系统化做准备。我至今还保持着每看完一本书都要画思维导图的习惯,即便是看的小说也可以画画里面的人物关系嘛!

找案例模仿

有知识不去实操永远发现不了它的使用场景,当然也不会找到问题点。特别是深度理解,必须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去实操。很多人说找不到案例,我想说你是多想为自己懒这件事找一个优雅的借口?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案例了,根据你所需要去深度思考的概念去理解应用于哪个场景,然后在这个应用场景下去寻找案例。

多总结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对某个知识的掌握显然没有作者或老师理解深刻,只有不停地总结我们才能系统化,也才能不停地补充知识节点,延伸知识树的枝条。到这一步我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已经没有问题了。



找案例探索

这个阶段可以对自己要求高一些,探索的案例可以是非本行业,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行业作为案例,在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通用方法,也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自己的知识

到这个阶段知识就是自己的了,别人再也偷不走自己也忘不掉了;利用这些知识基本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我经常用销售数据讲季节指数法来做销售预测,停留在模仿阶段的人只会用销售数据来做预测,而善于总结的人会把这套理论应用在客流、物流、工厂生产甚至食堂订餐等的预测,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再总结升华

一般人到上一个阶段就结束了,能到这个阶段的人基本上属于爱动脑筋思考的人。这个阶段可以把之前总结的知识树拿出来和其它知识点进行融合,把知识树变大,知识点的威力就更大了。比如产品分析中5W2H和和SWOT的融合,人货场逻辑和进销存的结合等。这个阶段侧重在升华。

自己的理论

从知识到理论是一个过程,这里的理论不用去想得太高大上,其实笼统的说法也就是你自己的一套处理事务的方法或心得,但它属于你自己。是你通过实践转换为自己对于事务的判断及解决办法。

总结

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学习到处都是机会。懒惰将使你毫无机会,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请从勤于思考开始。

一篇好的文章值得你的收藏,但是结合生活和工作中的场景去做转换就要靠你自己啦,实操中才能找到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