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筑牢慈善信任基石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15 09:53:48

慈善事业在促进第三次分配和助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信任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民众的社会捐赠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涉及个体对慈善系统合法性和可靠性的主观判断,而且事关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对慈善组织或受益人的情况不了解或者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制度不完全的情况下,个体的慈善信任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公益慈善领域的社会连接和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公益慈善信任的形成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脱域特点,传统的人际信任和特殊信任的作用在下降;公众更多借助于网络渠道来获取和了解慈善活动的有关信息;个别负面舆情事件的广泛传播给整体慈善信任环境造成的破坏性明显增大。慈善信任不足仍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动态监测公众的慈善信任水平,探究影响公众慈善信任的主要因素,提升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水平。围绕网民慈善信任与捐赠行为主题,笔者所在团队于2024年4月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通过腾讯问卷平台和见数平台(Credamo)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线上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68份。

以慈善信任指数

衡量网民慈善信任水平

虽然慈善信任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但以往的研究中一般用社会信任或慈善组织信任来指代慈善信任,缺少对个人慈善信任的直接测量。用社会信任来衡量慈善信任有些宽泛,而用慈善组织信任来指代慈善信任又有些狭隘。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构造了一个更具综合性的慈善信任测量方案,它能更好地反映受访者对慈善系统各要素的信任状况。本次调研所构造的慈善信任指数由对以下十个要素的信任程度加总而成:慈善组织工作人员、互联网募捐项目信息、慈善组织对善款的恰当使用、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互联网个人求助信息、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筹款平台、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慈善事业监督管理部门和整个慈善系统。

从网民慈善信任指数的总体得分来看,非常信任的比例为10.32%,比较信任的比例为55.28%,不太信任的比例为27.08%,非常不信任的比例为7.32%。网民慈善信任指数的得分为69.31分,说明当前我国网民的慈善信任总体上处于比较信任的水平,还有提升空间。网民对慈善系统不同要素的信任水平存在差异。网民对慈善监管部门、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和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信任程度较高,而对网络个人求助信息和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总体慈善信任水平越高,无论是捐赠次数,还是捐赠总金额和互联网捐赠金额都会越高。慈善信任指数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捐款次数的发生率之比会增加1.6%,捐赠总金额会增加0.026个单位,互联网捐赠金额会增加0.031个单位。可见,慈善信任是公众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基础。

网民慈善信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针对慈善信任指数得分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主观社会阶层、是否为受益人、慈善政策素养对慈善信任指数得分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已婚、主观社会阶层更高、曾是慈善捐赠受益人、年龄更小、学历为本科以下的受访者的慈善信任指数得分更高。

对互联网募捐项目、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平台的信任是公众慈善信任中的主要构成要素,我们还调查了影响网民对这三个对象的信任程度的自评因素。

就对互联网募捐项目信任程度的自评影响因素而言,较多网民选择了公益项目的真实性、后续反馈情况、发起募捐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执行项目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发布项目的互联网平台的公信力,这说明募捐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及相关主体的公信力是网民对互联网募捐项目信任程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就对慈善组织信任程度的自评影响因素而言,较多网民选择了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过往有无负面事件和慈善活动开展情况,而较少网民选择慈善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注册级别和成立时间,这说明更多网民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主要取决于其具体行为而非其组织属性。

就对互联网募捐平台信任程度的自评影响因素而言,选择了平台对慈善活动审核的严格程度、平台要求募捐项目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平台发布的募捐项目是否有过负面事件的人较多,而选择了平台发起主体、我信任的人使用该平台的情况的人较少,这说明审核的严格程度、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以及过往有无负面事件是影响网民对互联网募捐平台信任程度的主要因素。

慈善信任危机事件致公信力受挫

个别慈善组织发生的负面事件具有很大的负外部性,它不仅波及面广,而且影响的持续时间长,最终会导致整个慈善领域的公信力受挫。了解公众对负面舆情事件对慈善信任的影响及其应对的看法十分必要。

调查显示,79.63%的受访网民认同“互联网募捐负面舆情事件降低了公众对慈善捐赠的信任”这个说法。若一家慈善组织发生了负面舆情事件,信任波及程度的顺序依次是慈善监管部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服务对象相近的慈善组织、整个慈善系统、受益人和所有慈善组织。当问及对发生了负面舆情事件的慈善组织的信任恢复时长时,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恢复时间为8.76年,80%以上的人需要3年及以上的时间才能对其恢复信任。

一旦某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募捐项目发生了负面舆情事件,由政府监管部门来公布该事件的相关信息是更好的选择,这更能赢得绝大多数人的信任,其次才是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涉事慈善组织。大多数网民认为由监管部门公布事件处理结果并根据事件性质对涉事组织予以处罚、涉事组织退还捐款等积极应对做法有助于修复信任,而涉事组织否认不真实的指控、保持沉默等应对做法则无助于信任修复。

综合施策提升慈善信任水平

公益慈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陌生人行善基础之上的,而在时空脱域的互联网条件下更加剧了构建陌生人信任的难度。这需要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平台及慈善监督管理组织等主体综合施策筑牢慈善信任基石,提升网民慈善信任水平,助力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慈善组织不仅是发展慈善事业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构建慈善信任的主要责任主体。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重点在于规范内部治理、做好信息公开、增强公众沟通。首先,规范的内部治理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本保障。其次,信息透明公开是提高公众对互联网公益慈善信任的生命线。最后,增强公众沟通是维持公众慈善信任的重要环节。

互联网平台不仅帮助慈善行业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更提升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和参与度。互联网募捐平台的可及性和吸引力影响着公益慈善项目网络关注度和公益慈善信任关系营造。首先,提高平台对慈善组织和募捐项目审核的严格程度。互联网募捐平台应加强落实平台运营规则及指引、平台服务协议,明确机构和项目基础准入要求,把好慈善组织和募捐项目的入口关。其次,提高平台要求募捐项目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互联网募捐平台要开发各种数字技术手段,降低公益组织信息披露的成本,提升公益行业的透明度。最后,规范对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的管理势在必行。应将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纳入监管,对通过其发布的求助信息真实性进行查验,并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需要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协调配套的慈善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慈善行业组织在建立行业规范、制定行业标准、组织交流学习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规范社会监督。在发挥公众、舆论和社会监督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打击慈善领域的网络谣言,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最后,完善行政监管。要根据新修改施行的《慈善法》,进一步完善公开募捐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也要提高行政监管的执行效率,对负面舆情事件和违规违法事件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个别事件对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整体伤害。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刘翔英 王亮报纸王晏清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