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赋予 “小任务” 开始!
奋斗自勉
2024-11-20 16:35:56
教育的旅程,仿若一场漫长的航海,看似有明确的方向,实则充满了各种暗流和礁石,一个小失误,就可能让孩子在品德培养的航道上偏离航线。


孩子缺乏责任感?或许是我们从未给予他们承担的机会。


孩子对事情不上心?说不定是大人过度的包办让他不知责任为何物。


父母啊,常常在不经意间扮演了 “责任剥夺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是谁让孩子在责任的海洋中迷失?不正是那些事无巨细为孩子操办一切的父母吗?


所以说,教育中关键的一环,是让孩子懂得责任,是一种巧妙赋予责任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代劳”,有些责任得让孩子担当


家长们总是热衷于 “替孩子承担责任”—— 这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孩子忘记带作业,家长赶忙送到学校;孩子打碎了花瓶,家长立刻包揽过错并收拾残局。


在这些情境中,父母忙得不亦乐乎,孩子却在一旁懵懂无知,毫无责任意识。


殊不知,长期的代劳成了孩子责任感培养的 “拦路虎”,反而滋生了依赖心理。


就拿做家务来说:孩子本应参与其中,可家长觉得孩子会越帮越忙,于是自己全包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 “责任推诿”。


若干年后,当孩子面对问题只知逃避时,回过头来,才发现父母的代劳是罪魁祸首。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总是帮孩子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几年后,孩子连自己的东西都管理不好,丢三落四,还觉得这是家长应该做的。


家长无奈地抱怨:“孩子怎么这么没责任心?”


殊不知,做得越多,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越差。


02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孩子责任感缺失的诱因


无数次的挺身而出、大包大揽,仿佛是一把把保护伞,遮住了孩子责任的 “阳光”。


为何孩子没有责任感?很简单,因为他们从未体验过承担后果的滋味。


每一次的保护,都是一个潜在的 “责任感黑洞”。大人们总习惯把孩子护在身后,忽视了孩子成长中需要面对责任的锻炼。


殊不知,当我们用过度保护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的责任感只能被一点点消磨。


譬如在学校活动中。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受伤或者出问题,于是代替孩子完成任务。当孩子在一旁无所事事时,家长还觉得自己很尽责。


可孩子心里却想:


“我也想试试,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让我做?我不用对这些事负责吗?”


03 教育是耐心引导,实践才能出真知


教育本应是用心的引导,但不少父母却当作是全方位的保护。


不理解孩子责任感发展的需求,忽视孩子通过实践学习责任的途径,只一味以大人的想法去替代孩子行动。孩子自然感到迷茫,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引导,是培养责任感的核心。与其不停地代劳或保护,不如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成为孩子责任感成长的引路人。


比如,孩子参与班级小组活动。假如我们不让孩子参与组织、策划,只是让他们跟着玩,孩子很难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


倘若我们转而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承担一部分任务,孩子会更认真地对待,责任感也会在实践中增强。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鼓励孩子在家庭聚会中帮忙布置场地、招待客人。孩子积极参与,忙前忙后,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聚会结束后,孩子满脸自豪。


就这样,父母轻松,孩子成长,家庭氛围也因为孩子的责任感而更加温馨。


所以事实上,教育的秘诀并不在于时刻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在于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放手但不放任:适时让孩子承担一些小责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才能让孩子明白责任的含义。


适当的放手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1. 鼓励实践而非过度保护: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孩子责任感成长的基石。


当父母鼓励孩子勇敢尝试,面对责任,孩子会更有担当,而不是习惯于依赖他人。


  1. 自我调整,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


倘若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孩子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生活的照料,更是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修行。


由此可见,教育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培养有责任感孩子的父母”。


面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选择是代劳,还是让孩子实践?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需要被保护的弱者,而是需要我们引导去承担责任的小大人。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引导中,家庭教育才能在培养孩子责任感方面找到正确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