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非遗数字化转型:探索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2024-10-04 11:01:22

作者:王朝杰​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本文将深入探讨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多个维度,包括政策支持、教育与培训、互动体验、展示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社会资源整合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

图片

一、政策支持:非遗数字化的基石

国家层面对非遗数字化转型给予了高度重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非遗的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这些政策不仅鼓励使用数字技术加强非遗的确认、立档、保存和宣传,而且为非遗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二、教育与培训:培养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

非遗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通过高等教育、专项培训和跨领域培养,可以增加非遗人才数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包括对现有传承人的数字技能培训,也包括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和创新工作。

三、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数字化技术如AR、VR为非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到非遗文化的历史时空和技艺制作过程,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图片

四、展示与传播:数字化手段拓宽非遗影响力

数字化手段使得非遗项目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例如,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的“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通过数字化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展示和传播,使得非遗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图片

五、专业人才培养:非遗数字化的智力支持

非遗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这需要培养具备数字技术知识和背景的综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非遗的记录、整理和展示,还要能够进行非遗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六、社会资源整合:搭建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建立权威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这包括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非遗链接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通过这种方式,非遗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技术创新:非遗数字化的驱动力

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是非遗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从数字化采集、存储到3D建模、虚拟现实,再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非遗的分析和研究,技术创新不断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图片

非遗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配合,非遗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非遗的数字化转型将开启一个全新的篇章。



非遗热线:010-56883097           13810295118


树立行业榜样    提升企业形象

扩大产品知名度    年度人物影响力

非遗体验地    旅游打卡点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010-5688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