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学考分离”:教育功利化下的畸形怪象及破局之策
走肖
2025-05-19 06:34:00

当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地背诵知识点,却对知识背后的逻辑与价值一无所知;当教师为了提升分数,放弃拓展教学内容,只专注于应试技巧的训练,教育领域 “学考严重分离” 的怪象已愈发明显。这种畸形的状态,实则是教育功利化的丑陋 “遮羞布”,它掩盖了教育本质的迷失,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考分离的现象在当下教育中随处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围绕考点展开,教师过度关注考试题型、得分点,将知识拆解成一个个碎片化的考点,让学生反复练习。以语文教学为例,一篇经典课文,本应带领学生品味文字之美、感受作者情感、领悟文章思想,可现实中却被简化为生字词默写、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等应试内容,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部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老师划定的重点,考试结束后,知识也随之抛诸脑后,无法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能力。

学考严重分离的背后,是教育功利化作祟。对学校而言,高升学率、优秀的考试成绩是获取社会认可、争取教育资源的重要筹码,因此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分数;对家长来说,孩子的考试成绩关乎未来升学、就业,在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的焦虑下,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对教育主管部门,量化的考试数据便于评估和管理,导致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这种功利性的追求,使得教育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初衷,沦为考试的工具。

学考分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从学生角度看,这种模式严重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当学习变成枯燥的应试训练,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思维被禁锢在标准答案之中,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学考分离的环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受限,即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也可能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教育体系而言,学考分离破坏了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阻碍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资源被大量投入到应试培训中,素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空谈。从社会层面来讲,功利化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影响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揭开学考分离这块教育功利化的 “遮羞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摒弃 “唯分数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品德修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纳入评价范围,引导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回归教育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而不是单纯追求考试成绩。此外,家长也要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和引导,规范教育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学考严重分离绝不是教育发展的常态,它只是教育功利化掩盖问题的 “遮羞布”。只有正视这一现象,深入剖析其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作挑战赛八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