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老人都振明满头银发、但气质挺拔。在近日安徽省颍上县开展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活动中,都振明不仅坐在了“C位”,还被主办方授予“中国农民电影推广大使”称号,以表彰他扎根山东潍坊安丘市,从事基层电影放映工作52年,足迹超过200万公里,走过近900个村庄的工作事迹。
都振明
今年也是乡村电影周走过的第7个年头。一场场乡土味浓、生动鲜活的高质量乡村电影正在电影周牵动下走进城乡,深入农民生活,在丰盈村民精神文化世界的同时,为更多观众提供认识农村、了解农民的窗口,推进乡村电影产业繁荣发展。
本届乡村电影周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单位相关人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代表、专家学者、影视行业从业者齐聚安徽省颍上县,共赴这一场乡村的光影盛事。
立足乡土,向高品质发力
天色渐暗,银幕亮起,颍上县八里河镇潘冲社区广场上人头攒动,来自周边村的村民们围坐一起,共同期待着电影开场。
作为历年乡村电影周的“重头戏”,自2018年起,电影放映活动坚持让精品电影抵达乡村,为村民献上“电影大餐”。今年放映的电影《旱塬》,以细腻笔触和贴近乡土的真实表达,讲述了农业科学家李立科扎根渭北高原近40年,帮助当地实现粮食大幅增产,解决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的粮食缺口难题的故事,是本届电影周遴选出的优秀电影作品。
来自阜阳以及颍上的300多名群众现场观看2024年电影公益放映推荐影片《旱塬》。中国农科新闻网 供
“陕西有句民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我们主创团队扎根渭北高原两个多月,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想尽可能地从环境上、精神上还原历史现场。”陕西籍导演王明军说。
立足乡土、深入生活,电影创作需要对乡村现实有精准把握。剧本是“一剧之本”,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严认为:“编剧要沉下心到农村去,在泥土的芳香里,在村民的闲聊中,在火热的农产品加工销售过程中,写出真实可感的剧本。”
电影《旱塬》剧照。
“扎根乡村,是为了能触摸到乡村文化的脉搏。文化是电影的底色,有丰厚文化蕴含的电影才能触动人心,才能以真实的质感唤起观众乡愁。”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鄂布斯·勇林说道。
因受到商业化浪潮冲击,乡村电影产业近年来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粗制作、边缘化的趋势,“即便投资少,也并不意味着乡村电影是‘草台班子’的产品。小班子也要有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完备组织和详尽策划,有高品质的创作追求。”北京电影学院教师郭劲锋说。
尊重村民,向接地气延伸
光影流转,都振明以生命长度丈量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40年前,农村晚上的娱乐活动少,放电影是村民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都振明说,“村民常常跑到村口迎接放映员,还帮着搬设备。”
图为电影放映员都振明在山东潍坊安丘市的乡村小学给学生放映电影。受访者 供
随着城市院线占领市场、自媒体兴起,农村电影放映受到较大影响。为了持续吸引村民,都振明会与同事们提前一起制作表格,列出影片清单,以征求村民意愿。过去,“我放什么村民看什么”,现在,“观众喜欢看什么我们放什么”。
2023年,全国开展电影公益放映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共262条,放映队4.2万个,开展电影公益放映824万场。数以万计像都振明一样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乡村电影放映员,是连接电影与乡村的重要纽带。
尊重村民主体,一方面是尊重村民作为观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是尊重村民在电影中的形象建构。
郭劲锋认为:“乡村并不代表落后、瘠薄,而是生动、多元的流动社会;村民也不应该背上刻板标签,要看到新乡人、原乡人携手在乡村创业,村民增收途径更加多元,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等乡村新变化,把乡村故事放在整个时代发展的脉络中去书写。”
少数民族瑰丽的人文景观常能得到电影创作者的青睐。“我们更呼吁有更多熟悉民族文化,或是生长在这一方文化环境中的导演、制片人,在尊重当地文化和人民的基础上,将民族风光搬上银幕,进而获得更多当地人的认可,获得更大的社会效应。”鄂布斯·勇林说。
乡村电影周开展的7年间,已走过全国20多个县(市),参加现场活动的农民群众超过10万人,推荐适合农民群众观看的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微电影等100余部,线下组织开展电影公益放映2万多场。
拥抱变革,向短视频借力
如今,行走在广袤乡村,手机做“农具”、村民当“博主”的新场景屡见不鲜。本次电影周,主办方顺应趋势,推出别开生面的科普短视频大赛,让乡村之美在大银幕与小屏幕两端同时绽放。
短视频博主“三根葱”此次作为特邀嘉宾来到电影周活动现场。主创人员陆建昌、陆万荣、缑永兰是三位来自陕西省蒲城县南白堤村的村民。同是63岁的花甲之年,他们憨直开朗,喷薄而出的一口陕西话,彰显地道乡土本色。
3位老人当“演员”,2位“90后”年轻人做幕后,5个人的团队用4年时间,在全网累积起了千万粉丝,也给南白堤村及附近村民带来意想不到的“流量”。小村庄向网络世界敞开怀抱,每位村民都能自信地站在镜头下,成为“三根葱”团队的“群演”,而来自网络的正向反馈,不仅提升了村民文化自信,更见证了乡风文明的蝶变。
由点及面,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乡村短视频主播群体正在乡村电影周的举办地颍上县渐成规模。2022年10月,颍上县自媒体协会成立,发展至今已有156位注册会员,其中2/3为乡村带货主播,将农副产品从“小屏幕”送往“大市场”。
“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在政府、会员、民众之间当好桥梁纽带,为各方提供资源、技术支持,扭转协会成立前网络主播无序发展、恶意竞争的行业乱象。”颍上县自媒体协会会长徐庆介绍,“协会成员自发组成一支‘突击队’,乡村电影周上派出的10位博主制作的新媒体内容收获到‘10万+’的点赞。”
媒介变迁和传播方式变革给村民展示自我、展现乡村带来更大空间。如果说电影的本质在于记录,那么村民们拿起手机,点击拍摄,记录生活的零星片段都堪称电影创作的初级阶段。
“大量涌现的乡村短视频作品风格鲜明、充满激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教给村民一定的拍摄运镜手法,或者后期制作方法,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想尝试的事情。”郭劲锋说。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曹梦媛
主编 | 蒋琳
监审 | 钟倩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