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以人才“第一资源”集聚发展强大动能——写在全省人才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之际
平顶山新闻网
2024-10-30 22:56:20

平报融媒记者 孙聪利

建筑面积约7500平方米,以创新为主题,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科技服务、项目路演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平顶山创新馆建成启用;

把城市最美的滨湖风景作为发展科创的优势资源,在中心城区核心区、紧邻国家4A级景区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谋划建设59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为吸引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创造最优环境;

拥有省“瞪羚”企业数量实现从“1”到“23”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两倍、总量突破45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90家;

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首批重组入列的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分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省第一批建设的细分产业分中心;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平顶山学院副院长、尧山实验室副主任米立伟上榜。

······

从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对创新的重视和态度,到产业持续跃升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无不彰显着平顶山这座城市的“人才观”,而平顶山从昔日煤城的“一煤独大”到如今中国尼龙城、白龟湖科创新城并驾齐驱的“蝶变”之源,正靠各类优秀人才带来的强大支撑力。

广聚才 厚植产业优势

4月份,举行首届鹰城人才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等百余名全国新材料领域著名的院士专家学者齐聚平顶山,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志国教授受聘为尧山实验室战略科学家;

9月份,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精选22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4495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858人,其中硕博人才1530名;

10月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人才政策;

今年以来,已举办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教育卫生类专场招聘等招聘活动73次,参会企业139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达成意向书近7000余人。

······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两城”建设和“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发展目标,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广聚天下英才。

为此,我市顶格设置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把产业和人才放在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制定市、县两级组织部部长领衔办理聚才育才事项清单,出台了《平顶山市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平顶山市柔性引进人才(团队)暂行办法》等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市管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事自主权的若干措施》,设立鹰城人才节,实施“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双百千万”人才工程,抓实“百名院士进园区、百家企业进校园,千名博士进企业、千名高管进课堂,万名学子进鹰城、万名工人进教室”6项工作,统筹推动人才、教育、科技协同发力。

引才,引哪些人才?我市的答案是,首先要立足产业之需,强化“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产业”理念,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市委组织部牵头,围绕市委全会确定的7大产业集群、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供给侧”与“需求侧”大调研,列出紧缺人才、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需求“四张清单”,绘制重点产业引才地图。

目前,我市签约中国科学院鄂维南院士数字生态创新中心项目等各类人才项目139个,投资金额325.05亿元。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刘中民、沈政昌、朱美芳等战略人才(团队)126人、累计引育领军人才2200余人,2023年以来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8万人。

为推动产业、项目与人才“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我市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推动全市123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集聚高层次人才3700余人进行“揭榜挂帅”。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发布10项重大科技攻关难题、196项“揭榜挂帅”课题,共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165支科研团队投榜。

人才固然重要,但“常格不破,人才难得”。我市带着问题意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不断优化人才管理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一方面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在用人自主权、工资绩效权、岗位管理权、职称评审权等4个方面持续放权松绑;另一方面建立编制“蓄水池”,探索在事业单位编制和人事管理模式上创新,打造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人才“头雁”队伍。

“北京是国内研发中心,但是产业落地需要实际场景和工业实践。我‘弃’京来‘鹰’,正是基于跃薪公司的产业体系、运营模式和平顶山开放的人才政策。”张国军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本已在北京安家落户,但基于自己的职业追求和慎重考虑,他在今年2月份通过招才引智来到平顶山,现任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

目前,我市已柔性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研究人员180余人,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驻14个科研团队,在研项目135项。

建平台 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我市紧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构建创新生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创造空间、提供舞台。

建好创新平台。围绕推进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高规格打造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全市创新平台达到902家,省级以上336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成功创建全国质量技术服务行业产教融合体、省级尼龙新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神农种业实验室肉牛研究基地(郏县)揭牌运行并融入“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尧山实验室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202人。

建好事业平台。实行“人才+干部”联动机制,结合全市“7群12链”工作需求和人才专业特点,分批选派高层次人才到相关链主单位或工作专班开展工作。围绕加快推动“一区多园”,邀请305名博士到企业担任技术指导,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51名博士挂职园区企业科技副总或担任研发负责人,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一区多园”联动发展。

建好“资金”平台。我市持续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在用好用活人才、科技等奖补政策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整合产业、科技、金融等条块资金,构建“124”人才发展多元金融体系。

“1”即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累计为各类人才拨付3950余万元,重点用于人才支持培育激励;“2”即人才贷、科技贷,人才贷可按照人才层次给予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授信贷款,科技贷已累计为人才科研项目提供贷款5.5亿元,重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4”是规模各100亿元的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绿色产业基金,以及科技研发联合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新主体培育、产业技术研发。

围绕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我市还建立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破题”协同机制,率先探索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推行“科技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提升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竞自由”提供了广阔天地,激发了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2023年全市认定技术合同697项、同比增长37.42%。我市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尼龙66盐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功能性纤维、半导体碳化硅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28家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87项;铁福来装备制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取专利163项,多项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研制了国内首套等高式采煤设备······

优生态 尽显鹰城温度

“咱平顶山有不少关于人才的优惠政策我都能享受,原来担心来来回回跑,没想到在‘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上可以直接申请,一次就办妥了。”说起我市的人才服务工作,就职于平顶山技师学院的陈老师表示“非常满意、非常暖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打造一流人才生态部署要求,着力营造优质、开放、高效、便捷的人才发展环境,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等多部门参与,探索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线上依托平顶山党建网、平顶山市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掌上鹰城App三个系统,分别开设人才服务专栏,提供“不见面”服务;线下依托市政务服务大厅,在大厅5楼设置人才服务专窗,一个窗口受理所有人才服务事项。

目前,该平台受理代办的类目包括人才分类认定、子女入学、项目申报、奖补兑现等18项服务内容,有效破解了职能交叉、项目分散、分口审批等人才服务堵点痛点问题。

良禽择木而栖。我市以提供有效服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用心用情”的政策服务,积极构建优质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彰显城市温度和态度,全力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生态圈”。

我市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并设立高层次人才助创专员和服务专员,开展“一月一链、一周一企”人才访谈,强化与高层次人才沟通交流,倾听诉求,并将诉求内容项目化、清单式落实到各地各责任部门。

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要让人才真正感受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我市专门设立了人才服务热线,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开通人才服务热线电话,组建人才服务员团队提供“一对一”解答和服务。

为推动形成人才与产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市委组织部主动谋划,组织人社、工信等部门成立服务指导组,对全市700余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全面了解企业需求,推动问题逐条逐项解决,2023年以来共协助企业解决人才需求1600余人次。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认定“鹰城英才”2146人,建设人才安居保障房源5000余套,兑现生活津贴1400余万元,发放人才生活津贴、住房补贴等3810万元,为212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以“诚”聚才,平顶山用心用情、敞开胸怀。

以才兴“城”,平顶山正在成为各方英才心生向往之地、价值实现之地,且平顶山仍在持续升级服务举措、创新人才服务模式、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以人才“第一资源”集聚发展强大动能的鹰城答卷将更加出彩。

编辑:吴琪

校对:沙星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