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蟜氏部族生活在三涂山
有蟜氏是远古时期生活在伊河流域三涂山周围以蜜蜂为图腾的一个氏族部落,在今汝州至新郑一带生活的另一个部族为少典氏,少典氏与有蟜氏两大部落之间,则有世代通婚的习俗。少典氏以“黄熊”为图腾,其建立的氏族部落为有熊国,首领姓公孙名少典。少典娶有蟜氏的大女儿女登、二女儿附宝为妻,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黄帝号轩辕,姓公孙,又姓姬,名云。少时与母亲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因附宝生得美丽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美姬常在阴水边洗衣淘米,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姬水,古代的姬水就是今天的伊水。黄帝为人敦厚朴实,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为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中原地理优势及丰富的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见其好行仁义,以邻为友,能团结人,就纷纷前来投奔、归顺于他,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巫师说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和炎帝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华夏民族,中国古代文献一般都把炎黄二帝说成“兄弟”,因他们都是少典之子,有着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大禹三涂治水娶妻会诸侯
大约4000年前,伊河流域聚居着有蟜氏部族后裔涂山氏族部落,主要居住在三涂山周围。大禹治水来到三涂山,在凿崖口期间,其治水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附近山民,山民争相为其送水、送饭,并自觉投入到治水工程中。三涂山附近的涂山氏女涂山娇,在给大禹送水、送饭、送衣的交往中产生感情。年已30岁的大禹遂在三涂山举办盛大婚礼,娶涂山氏女为妻,生子夏启。为总结治水经验,大禹又在三涂山召开诸侯大会。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国献玉,小国进帛,说明参加这次大会的人数及盛况。在这次大会上,还举行了盛大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诸侯王,这个仪式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阅兵式。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4000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 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各部落首领的欢迎。”防风氏首领因会议迟到当场被杀,大禹借此震慑各邦国,建立自己的权威。三涂山会议的召开,为夏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大禹治水 三过三涂家门而不入
大禹新婚后第四天,接到舜帝命令,带人离开三涂山外出治水,一去就是13年。涂山氏女因怀念丈夫,在三涂山南坡唱出了我国最古老的情歌“候人兮猗”,其间大禹曾三过三涂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终于制伏洪水。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被传为美谈,广为传颂。
周武王巡视三涂山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商朝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周武王伐商胜利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计划定东都于洛邑,把殷商遗民迁移到东都附近加以监管.对东都的选址非常重视,周武王亲自带人对洛阳周围进行实地考察,当南行巡视到三涂山,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京畿屏障之地,非常高兴。《逸周书》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说明三涂山对于周王朝确立东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晋国祭祀三涂山 假道伐灭陆浑戎
春秋末年,晋国讨伐陆浑戎是以借道到三涂山祭祀为名进行的。周景王二十年(前525)秋天,晋国开始策划攻打陆浑戎。为防止作战意图暴露,晋顷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请求祭祀陆浑戎附近的雒水 ( 今洛河) 与三涂山。周人从屠蒯的言谈表情中察知晋人的真实意图,遂设防警戒。同年九月二十四日,晋卿士荀吴率军渡河南下,直抵陆浑戎境。陆浑戎不知是计,放松警惕。晋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于二十七日攻灭陆浑戎。陆浑戎亡国后,其国君流亡到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即今湖北安陆(安置陆浑人之地)市,余众逃奔周邑甘鹿 (今伊川县西北),被早有防备的周人俘获殆尽。晋军得胜而归,献俘于文公之庙。从此,陆浑戎这一少数民族不复存在。
宋仁宗祈雨三涂山
康熙三十二年《嵩县志》载:“三涂山神祠,县西十里,宋神宗熙宁初封山神为‘义应侯’,正殿左右厨牲房各三间,前为门坊,坊外翁仲二,一立一仆,今俱废,止存废殿三间,朽柏二株,下临伊水。”宋朝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长年干旱无雨,禾苗枯死,河道断流,“人相食”,万般无奈,远在开封的宋仁宗命人到三涂山祈雨。祈雨仪式结束后,大雨从天而降,滋润了万物,拯救了无数黎民。仁宗皇帝因祈雨灵验,封三涂山为“义应侯”,并敕建义应侯庙,供人们祭祀。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宋神宗赵頊亲写封三涂山为义应侯神敕文,嘉赞三涂山“能出云雨,殖财用,有功烈于民。”
涂姓源于三涂山
大禹会诸侯于三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生子启,启继位夏王。由于涂山氏女生了一个首创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儿子,因此涂山氏族作为王母贵族繁衍尚快并且闻名。随着历史的发展,由族之名称进而衍化为姓氏,去“山”字,称涂姓,因此三涂山还是中国涂姓的发源地。
宋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三涂山离开了政治舞台,渐渐被历史忘却,只留下三涂里、三涂乡等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名称,但“三涂雾雨”作为“嵩县八大景”之一则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