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的写作之路: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黎阳红哥
2024-10-16 11:22:15
 #创作挑战赛六期#  #城市文化主讲人# 
近日,县里一位领导要我谈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红哥有感而发,把这篇心得分享给朋友们。
我叫郭红波,笔名郭小沫,网名黎阳红哥,家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自由撰稿人,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城市文化主讲人”和“顶端文化推荐官”,鹤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024年被浚县社科联聘为兼职副秘书长。

我曾经从事企业管理和新闻报道工作20余年,在各级报刊发表新闻、论文等各类稿件数千篇,多次被鹤壁市委宣传部、鹤壁日报社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鹤壁市五一劳动奖章”,累计获得各级荣誉证书60多个。

自200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宝藏异事》《蛊爱》《罪恶的遗嘱》等5部长篇悬疑推理小说100多万字,被《鹤壁日报》、鹤壁市电视台专题报道。

2020年创作身残志坚、以残助残的全国自强模范孙炳良事迹的长篇励志报告文学《强者之歌》,2022年完成了《强者之歌.续》的创作并在中国作家网、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发表;同年6月受海燕出版社之邀创作长篇励志纪实小说《黄土赤子》,2024年6月新书完成,预计近期即将出版上市。

红哥的家乡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风景秀美、名胜古迹众多。黄河故道、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大伾山、浮丘山、浚县古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山两河夹古城”的地方文化。

2018年以来,我开始致力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研究,跑遍了浚县的4个街道、7个镇区和数不清的乡村,通过大量的实地采风,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纳,先后创作了《中原奇峰大伾山》、《卫水奇秀浮丘山》、《浚县古城》、《大河故事》、《豫北运河故事》、《子贡故里说先贤》等多个文化采风系列累计30余万字在中国作家网、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发表,《子贡故里说先贤》系列视频33集在浚县融媒播出,为宣传家乡文化尽了一份力。

2024年,我撰写了《儒学、儒商精神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浅论商圣范蠡与儒商子贡的商业智慧》等篇论文;通过积极参加社科联组织的各项社科调研普及活动,撰写了《优秀文化兴浚县 社科普及进校园》、《非遗文化创新塑神韵,浚县泥咕咕绽放新风采》、《红色耀黎阳:忆往昔英雄裴庄打响抗战第一枪,看今朝少年自强激情讲述红色故事》、《文化赋能 非遗出彩:浚县社火传承百年点亮一座城》、《心中有光 少年出彩:浚县新时代少年中国说激情澎湃》、《乡村振兴看浚县:白寺村“三变”创出特色农业》、《千年古村落白寺村:古迹古宅故事多,讲好村里文化,引来游客打卡》等多篇文章在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发表。

由于在宣传浚县历史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仅在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就发表各类文章1200多篇,多次受到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的嘉奖和表彰,并被浚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聘任为兼职副秘书长。

回首自己多年来的创作之路,我总结出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兴趣索然心不在焉,注定是做不好的。搞文字工作尤其是这样。我从初中时期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之余经常写一些散文、诗歌。参加工作后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应用文,尤其是1997年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又对新闻通讯特别上心。喜欢上了文字工作就会用心学习,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创作能力。

第二句是:勤奋是进步的阶梯。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想要自己不断进步,就要持之以恒地勤奋耕耘。文字工作是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没有长期的日积月累和坚持不懈的勤奋创作,就没有厚积薄发的能力。古人说熟能生巧、水到渠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句是:热爱是创作的动力。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还需要一份持久炙热的激情,只有经常保持这份热爱,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发出创作的动力。一时的冲动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激情是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创作的道路上,只有真心热爱、持续创作,不断产出优秀的作品,才是一位文字创作者毕生的追求!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