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雷区!这 3 种讲绘本方式正在毁掉孩子想象力
**
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一直被家长视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启迪心智的有效方式。色彩斑斓的绘本更是成为亲子阅读的热门选择,它们以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然而,在亲子共读绘本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不经意间踏入雷区,采用的讲绘本方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在悄然间扼杀着孩子宝贵的想象力。以下这 3 种常见的错误讲绘本方式,值得所有家长警惕。
一、逐字逐句机械朗读,忽视画面引导
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讲绘本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文字上,只是简单地逐字逐句朗读,仿佛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他们认为,只要把文字内容读出来,孩子就能理解绘本的含义。例如,在讲《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家长只是机械地念着文字:“小兔子说:‘我爱你,像我跳得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他跳过来又跳过去。” 却忽略了画面中兔子父子高高跃起的生动姿态,以及小兔子脸上洋溢的快乐与爱意。
这样的阅读方式,使得绘本丰富的画面资源被白白浪费。孩子无法通过观察画面细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故事,而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长此以往,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展会受到阻碍,他们不再主动去思考画面背后的故事,只是依赖家长的朗读来获取信息,想象力的翅膀也逐渐被束缚。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观察绘本的封面、画面,鼓励孩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结合文字进行讲述,让孩子在想象与现实的碰撞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过度追求知识灌输,忽略情感体验
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从绘本中学到知识,将绘本阅读变成了枯燥的知识课堂。比如,在讲《好饿的毛毛虫》时,家长重点关注的是让孩子记住毛毛虫吃了哪些食物、星期的顺序,以及数数等知识,不断地向孩子提问:“毛毛虫星期一吃了几个苹果呀?”“星期二它又吃了什么?” 却很少引导孩子去感受毛毛虫从孤独到快乐的情感变化,以及生命成长的奇妙。
这种过度追求知识灌输的讲绘本方式,让孩子失去了沉浸在故事情感中的机会。绘本的魅力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通过精彩的故事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审美能力。当家长只注重知识时,孩子会觉得阅读是一件任务繁重的事情,逐渐对绘本失去兴趣,想象力也因为缺乏情感滋养而变得贫瘠。家长应该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与孩子一起感受故事中角色的喜怒哀乐,让孩子在情感的海洋中自由驰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强行解读故事,限制孩子思维
还有一些家长,在讲绘本时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故事进行强行解读,并将这种解读灌输给孩子。例如,在讲《大卫,不可以》时,家长一味地强调大卫是个调皮的孩子,不应该学习他的行为,却没有引导孩子去思考大卫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妈妈对大卫的爱。这样的解读方式,将孩子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每个孩子对绘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不受成人世界的束缚。当家长强行给出唯一的解读时,孩子会逐渐失去对故事进行多元思考的勇气,习惯接受现成的答案。久而久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被磨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即使孩子的理解与成人不同,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深入思考,让他们在自由的想象中拓展思维的边界。
亲子阅读本应是一场充满乐趣与想象的奇妙之旅,但错误的讲绘本方式却可能将其变成孩子想象力的 “杀手”。家长们需要避开上述这些雷区,以更科学、更有趣的方式与孩子共读绘本。通过关注画面细节、注重情感体验、尊重孩子的思维,让绘本真正成为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源泉,陪伴孩子在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