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度调查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通过发放“标准答案”甚至现金奖励等变相换取满意度的形式主义闹剧时有发生。据《半月谈》报道,近日在安徽、山东开展满意度调查过程中,一些地方下发通知,提出不要说“还行”“不错”“不知道”,而是回答“非常满意”“满意”等答案,圆满回答的民众,凭借通话记录截图或通话录音可得100元至300元不等奖励。
临近年底,各地各系统就会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评判作风建设、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为政府工作“打分”,有助于从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为新一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可以说,“满意度调查”是检验各系统作风建设和工作成效的一个“晴雨表”。
既然是调查,“满意度”就可能有“满意”和“不满意”之分。如果广大群众给出的调查“满意度”较高,说明政府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这固然值得庆贺。相反,如果广大群众给出的调查“满意度”偏低,这说明各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改进,这也不必一肚子怨气。但如果为了获得群众的“满意”,动歪脑子、耍花招,甚至花钱买“满意”、强行求“好评”,那这样的做法就有“绑架民意”之嫌。就算调查结果表面上变得“好看”了,也会让自身形象在群众心中变得“难看”。
群众满意度和好口碑,从来不是花钱能买来、强制要求能得来的,靠的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与其动歪心思求满意,不如把功夫下在日常,把平时的工作干好、做到位,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反馈,进一步找准工作聚焦,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才能让工作成效经得起时间检验、人民考验。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