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追寻城阳城(三) 重阳佳节,在这里见证孔子跨越时空的对话
平桥微宣
2024-10-10 20:15:03

倍思亲

每逢佳节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重阳节”还被赋予了孝亲敬老的内涵,1989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与孔子有着紧密的关联。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了对长寿和敬老的尊重。孔子也一直强调尊重长者、尊重传统,他的教育方式中注重孝道和敬老的传承,与重阳节的精神相呼应。重阳节起源传说其中有一条就是纪念孔子。

(孔子)

重阳节,如果让孔子谈论孝顺

他会说点什么?

子曰:“弟子入则,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选段)

说到孔子

他和目前位于平桥区的城阳城遗址

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重阳佳节

让我们跨越时空

跟随孔子的脚步,走进城阳城…

城阳城(负函城),楚国重镇,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

孔子历尽千辛万苦,从中原进入南楚,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孜孜以求的“授业解惑”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国在春秋诸侯国中的独特位置,使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不能存在一个地域的缺憾。因此,孔子历经“陈蔡之厄”的艰苦磨难,从今罗山县的子路乡进入楚国的城阳,中原与楚国文化、习俗的差异,让孔子师徒们思想上受到了冲击

谁言孔子是无书不读的圣贤,城阳城内两儿辩日,请来孔子作裁判,使得孔子无言以答,也许孔子并非因不能确切回答早上和中午哪个时候太阳离人们近的问题而自责,而是感慨楚人的儿童如此好学,竟提出这样的“难题”来考问自己吧。

孔子的政治抱负在楚国平民那里更是受到了讥讽和嘲弄。《论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知道狂人非狂,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出仕为官十分危险,这分明是讽谏之语。

《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鲁孔丘是知津也”;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子路懊丧地回到了孔子身边,原原本本地叙说了一遍。孔子怅然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若不同人群相交,又与何相交呢?倘天下有道,丘何需率尔等四处奔波”,对农夫的嘲讽,孔子显的是多么平静。《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见夫子乎?”丈人曰:“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听到子路的报告,孔子称赞丈人为隐士,但又感慨到,似这样以隐居为高尚,只顾个人洁身自好,不顾世局混乱,乱世何时得治?苍生岂能得救?虽生而与世何补?

在负函城内,孔子见到了楚三公子之一的叶公子——沈诸良。两人促膝倾肠,相互切磋,纵论天下时事与治世之道,这就是《战国策》记载的“叶公问政”。的确,孔子使楚最后下榻何处,可能是史学界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底。但孔子的楚国之行,让其深深自责,认识到自己知道的东西确乎是太少了,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不如采桑女,不如八岁顽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是现实的概括与总结,真理的体现,大约包括孩子们在内。但是,孔子仍然是千古圣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在楚国境内政治抱负受到的冲击和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孔子和弟子们却能真实地记载下来,这不正是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的学习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吗!因此,孔子使楚实际上引领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一次碰撞,是一次后来百家争鸣思潮的大演练

文 |  汤桢  图 |  王清明

编辑 |  陈慧玲

投稿邮箱|xyjcpq@163.com

提醒: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平桥微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