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媒体看上蔡】河南上蔡:推动育苗产业发展
上蔡县融媒体中心
2024-08-22 19:51:09

近年来,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特色种植产业遍地开花,其中五龙的麒麟西瓜、邵店镇的小黄姜、黄埠镇的黄瓜等瓜果蔬菜在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驰名全省乃至周边省市的名优农特产品,不仅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随着特色种植业在上蔡县的乡村蓬勃开展,在育苗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为从源头解决问题、推动特色种植质效再上新台阶,上蔡县于2023年集中各方优势和资金,联络相关科研资源,建起占地近万平方米的联动温棚和占地约1.5万亩的日光棚育苗基地,从苗入手,把控好源头细节。这一举措,标志着上蔡县在农业育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源头上把控质量,为特色种植产业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8月19日,走进位于上蔡县状元红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的联动温棚,一股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温棚内,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寸空间的温度、湿度与光照,为幼苗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联动温棚常年温控在25摄氏度左右,这样有利于幼苗的生长。”负责人李建华介绍,联动温棚具备“自主调节”能力,已经实现“测温、测湿、测光—反馈—调节”智能一体化,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湿度、日照等数据,系统自主调控功能区的开关,或调低空调温度、或喷洒水雾、或延展棚顶的遮阳布……将温度、湿度、日照强度等调节到更有利于幼苗生长的状态。

跟随李建华的脚步,记者来到棚内的育种功能区。据了解,该温棚主要培育脱毒红薯苗,以及一些新品种的尝试育种。

为什么没有在土壤里育苗而是采用类似于无土栽培的方式育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建华扒开幼苗,红薯幼苗是在一个个圆孔中培育。“这叫出苗孔,这整个板叫育苗板,育苗板和育苗床之间是营养液或特制土,我们采取‘托盘繁殖’的模式来培育脱毒红薯苗。”李建华告诉记者,采用托盘繁殖的育苗方式,一方面是避免“红薯脱毒苗”受到土壤中农药存留、病菌等影响,有利于提高红薯的品质和产量,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另一方面是采用育苗床育苗的方式,更有利于监控育苗过程中的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育苗床下面有三个管道,一个是进水管,一个是出水管,还有一个是营养液注入的管道。通电以后,我们只需要根据检测的数据来调节育苗床内的‘水氧循环’,比以往的育苗要轻松快捷科学很多。”李建华说。

托盘繁殖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避免了传统土壤育苗中的病虫害问题,提高了幼苗的品质与产量。同时,育苗床下的水氧循环系统,更是将育苗过程推向了科学化、精细化的新高度。据了解,一个育苗床一个长约30米,大概培育棚内共有120个育苗床,棚内有8名农业技术员共同管理,一年培育脱毒红薯苗总量在30亿株左右,不仅为上蔡县近40万亩地稳定地提供高品质的脱毒红薯幼苗,还出口到越南、缅甸等地。

李建华向记者介绍,联动温棚内的脱毒红薯苗是从河南省农科院脱毒实验室购买的种子,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育苗工作,在联动温棚内托盘繁殖成功以后,再移植到1.5万亩的育苗基地进行扩繁,然后再推向市场售卖给农户或者企业。在此期间,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与李建华联系紧密,在关键节点会亲自到场指导相关种植管理技术,“相比于普通的红薯苗,脱毒红薯苗能让农户一亩地增收500—1000元。”

据了解,脱毒红薯苗的托盘繁殖技术当前已经十分成熟,可大面积推广使用。但其他品种包括大豆、芝麻、玉米以及一些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比如水果黄瓜、巧克力番茄等品种的育苗技术还尚在探索实践中。

目前,联动温棚除了为上蔡的农户提供上蔡县种苗服务外,也为其他有需求的企业提供育苗服务,培育的苗按株收费用来维持联动温棚的日常运营。“我们帮一家企业培育的空心菜幼苗,如果按蔬菜来卖,一斤3元左右。但是按照可食用的景观绿植售卖,一株能卖到8元左右,剪完一茬还能再长出来一茬。”李建华介绍,该苗培育费不足1元钱,但市场经济价值高,培育技术已经成熟且简单易操作,在普通大棚内也能培育。如果在农户中开展培训、推广技术,将会为农户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上蔡县为加速推动农业产业调整继而实现农业升级,持续深化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山东潍坊农科院等高校深度绑定、密切联系,以优质种苗为基,绘制着农业发展的新蓝图——上蔡县先后成立了“联动温棚脱毒红薯苗培育室以及扩繁育种基地”“潍坊博士后农业管理基地”“五龙镇西瓜研究室”“黄埠镇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等集科研、教学、种植、实践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实现上蔡县农业现代化升级改造。上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李君朝告诉记者,上蔡县积极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李健伟和技术员查看脱毒红薯苗的长势。白贺阳摄

联动温棚内新一轮的脱毒红薯苗正在培育中。白贺阳摄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版权说明

声明:除本地新闻、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转载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