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 屐 子
王全录
泥屐子,现在见不到了,或许在民俗博物中能看到。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雨雪天出行时,绑在脚下的小板凳,走路时无论有没有泥巴和雪水,都湿不了鞋,在没有胶鞋的年代,穷人又没有钱置办用桐油漆好的防水防潮鞋,于是便发明了泥屐子这种简单适用、穿着方便的脚下走路工具。
泥屐子的结构。大小略比脚掌小,状如板凳,但下面不是正常板凳的四条腿,而是两个丁字型的腿,腿高10厘米左右。雨雪天绑在脚下,雨雪既湿不了鞋袜,也不会陷在雪和泥中,很受年轻人喜爱。中老年穿泥屐子是不行的,容易摔倒。他们一般穿底厚6~7厘米的桐木底草鞋,稳当暖和。
我小时候,因家穷没有雨鞋,后来父亲给我买了双浅腰雨鞋,时常漫箱,灌一鞋泥水,十分狼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道路都是土路,下雨后出行是极为困难的,出门办事,大都选择打赤脚,谁也不会笑话谁。但是不小心踩着猪粪之类污物,就觉得很不舒服,要恶心好一阵子。我很想拥有一双自己的泥屐子,但终究没能实现。现在才知道老人为什么不给我置办泥屐子。理由有两条:一是泥屐子有使用缺陷,容易摔倒,造成骨折,大人怕给小孩造成伤害。二是做泥屐子的木材不好选,必须是硬度极高的硬木。依照传统说法,放水中能沉入水底的木材才能做泥屐子。这种木材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木材,木匠也不一定愿意做,因为活小,做结实不容易。
甲辰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