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宫昌俊
来源:《读读书》
在阅读推广工作中,大家普遍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阅读推广的重点人群是未成年人;这很好理解,未成年人的认知欲望处于非常活跃的阶段,阅读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几年前,各阅读推广工作机构讨论最多的还是,推广手段和方式方法的问题。近年来,大家开始讨论的更多的是推广读物的质量,强调“慢阅读”的引导。这其实也预示着我们阅读推广的思路改变:由以前的如何让孩子读,到现在如何让孩子读到好的,读懂好的。
最近读到王安忆编选的《给孩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首先,王安忆提到她在遴选故事时所依据的原则是“要的是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这是一个非常宽广、明白的理解,不得不承认對孩子阅读的理解,很多作家的看法值得重视,他们的理解往往从孩子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角度出发,较少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往往来的更透彻、更宽广。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起码是在以后的阅读推荐中,可以邀请(或者收集)相关作家来做未成年人的读物推荐。把这一点做实,我相信对未成年的阅读质量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读书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情丰富,让孩子更聪明,让孩子了解: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实际发生的还要多。”这无疑是王安忆作为一个作家的个人看法,但我认为这个看法可能最能逼近阅读最本质的功能。丹尼·波兹曼在《童年的消失》一书写到:“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我认为这个“活生生的信息”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给孩子读了什么,以及他们读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