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傅雷家书到抓娃娃,看中国父母的通病,永远不知尊重为何物
猴格大人
2024-09-09 12:17:12
 #双星计划2周年#

  

#新星计划4期#

 电影《抓娃娃》中描写的父亲简直是傅雷的翻版——有点侮辱傅雷,但形式上确实一样。

按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理论,傅雷是典型的“挑剔型父母”,动不动就指责。一直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坐标上,他是施虐者,会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不接受差异,又拥有父亲的权威,还一厢情愿地“为你好”,三者叠加,对孩子来说,是地狱级灾难。

现在我们吐槽的父母的样子,傅雷朱梅馥都有。

与此同时,《傅雷家书》确实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让他们更像我们又爱又恨的父母。

一、双标

杨绛写了一件傅雷家的趣事。

抗战末期,一群文人经常在傅雷家的客厅聚集,“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傅雷严格禁止孩子们旁听,兄弟俩只能躲在客厅后面偷听。傅雷在主客尽欢时把通往楼梯的门打开,发现俩孩子也正在笑。傅雷呵斥,俩孩子跑上楼。

之后客厅里逐渐恢复了最开始的欢乐气氛。傅雷又去开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傅雷厉声喝斥,俩孩子一个哭一个辩。客人们谁也不敢劝,只装作不闻不知。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成年后的傅聪有资格成为钱锺书客厅里的座上宾,跟钱锺书说,从小就爱听钱伯伯说话。

杨绛主要是想说傅雷很严肃,但读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件事都跟傅雷吹捧的“家庭中的艺术气氛影响傅聪”自相矛盾,傅聪连偷听都不被允许,怎么受影响?

傅聪小时候偷听,傅雷不顾一屋子客人都要“堂前教子”,傅聪长大了有出息了,小时候偷听又成为光荣的事了。就很难评。

二、严苛

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她那篇文章配上傅雷的“字怒安,号怒庵,”还有他从来没笑过的照片,傅雷给我感觉是吓人。

傅雷的经典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有一版居然用傅雷照片做封面,我觉得很恐怖。

傅雷也说:我们过了半世,仍旧做人不够全面,缺点累累,如何能责人太苛呢?因为理想高,热情强,故处处流露出好为人师与拼命要说服人的意味。深怕信中处处流露出说教口吻和家长面孔。

但他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对傅聪、傅敏以及他们的伴侣都很严苛,爱说教。

他的一大特点就是,道理他都懂,但还是经常做相反的事情。

傅雷这种“严父教育”可以说是家族代际延续的“传统”。傅雷的母亲对他就是“督教极严,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他16岁还会经常挨打。(寡母多半如此严厉,我老爸人到中年惹到他母亲也是要跪上半宿的)

傅聪后来跟钱锺书说,爸爸打得我真痛啊。但那时傅雷早已去世,傅聪只能尽可能的提傅雷好的一面。

傅雷给傅聪傅敏复刻了他的童年,还好意思在信里说“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傅聪挨打的童年不就是傅雷带来的吗?

傅雷第一封信就说“可怜过了45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很多人都称赞傅雷知错能改,能跟孩子承认错误。确实他比起那些死不认错、知错不改的父母强很多了。

每次傅雷承认自己以前错了,都要来个但是,重点还是以前的雷霆手段对傅聪有用。

而且剥去温情的一面,残酷的现实是,傅雷开始给傅聪写信的时候,一来傅聪已经长大,傅雷想再用棍棒教育,体力够不上了,二来傅聪远在国外,傅雷鞭长莫及,三来傅聪是一支“潜力股”,正在准备比赛。

傅聪仍然是傅雷手里的一只风筝,线在傅雷手上,客观形势让他把风筝线从棍棒换成了亲情、道德绑架。

傅聪16岁在云南上学的时候,傅雷写过信吗?当然也可能写过但没留下来。可是傅聪傅敏也没提过那时候傅雷写信给傅聪。

三、控制

傅聪出国时已经20岁。他在上海、北京、波兰跟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他的社交礼仪、情商都没问题。21岁获奖之后,傅聪的地位更是不一般,在国内能直接跟部委领导直接对话。

傅雷也说“我不再和你说教条式的话……你也已经长大成人,用不着我一再叮嘱。”“你看我的信,总觉得有教训意味,仿佛父亲老做牧师似的。”

但他所有书信的中心思想是:我实在不放心。你务必听话,照我说的做。

1、对儿媳

他对儿媳弥拉也表现出了这种超强的控制欲,跟傅聪说“从你婚后,我觉得对弥拉如同对你一样负有指导的责任”。N次跟傅聪说弥拉年轻,不懂事,他给别的朋友写信,提到儿媳妇也是这一套说辞。

他说朱梅馥送弥拉东西,弥拉没有表示,以及近来弥拉写信少,得出结论:弥拉太不礼貌。傅雷居然说弥拉跟后妈合不来,是不是弥拉“少不更事”。还让傅聪去打听弥拉和生母的感情。(这点简直不能忍)

傅雷夫妇还一直保持跟弥拉后妈的通信,经常跟傅聪说你岳母“常常表示关心你,看来也是出于真情”。

他“希望”弥拉每天挤出时间来阅读,阅读还不能读轻松的东西,要“每年选定一二部名著用功细读”。他不断跟傅聪说要“调教”弥拉,让她成为朱梅馥那样的“贤妻良母”,为傅聪的工作生活做好后勤保障。

傅聪的儿子刚出生不久,傅雷又是一大通怎么教育这个小婴儿的理论,基本还是他那一套严格教育。还批评弥拉父亲的教育观念,总之只有傅雷是对的。

傅聪和弥拉的婚姻好像维持了9年,最后离婚。傅聪还说跟俩儿子都相处不好。傅雷肯定是很重要的直接、间接影响因素之一。

傅雷对傅敏女朋友的评价和弥拉差不多,但说得更委婉:她天真无邪,不合时宜。

2、对傅聪

傅雷N次提出,让傅聪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制定计划,定好计划就不能改,计划执行后还要做小结。

吩咐了这些,他还不断表达“别拖延,我等着你汇报”的意思。

这些计划细致到到早上要用最快的起床、洗脸、刷牙、穿衣服等。大的方面,练琴、学理论、学语言各花多少时间,都怎么做。

写信怎么写,他也有很多话要说。写“小结”不能一次写完,因为必定会有遗漏,一定得分几次写才能写得完全。但是傅聪写的信内容太少,他也不高兴。

写信的措辞也要按他的意思来,比如,不能光提“来信都收到”,要说“来信及谱二册均已收到”。(······)

他还批评傅聪字迹潦草、卷面不干净、信封上的字太大。有的字写得不符合他的规范,错别字、语法错误,中英文表达,他都要一一指出来。还要加一句:仅仅指出你的毛病,让你知道而已。

父母不是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指出一件和每一件都指出,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孩子可以承受父母这样的挑错。

看书也得按傅雷的习惯来:推荐的这本书你看了吗?没有的话,有空读一下。要随手拿一支红笔,标出精彩的段落。以后有空还得再念第二三遍。(让人以为他儿子才三年级)

傅雷和傅聪的导师杰维茨基一直保持通信,最吓人的是这句“目前我听你的话,决不写信给他,你放心”。这意味着,只要他想,他就可以跟远在波兰的杰维茨基组成“家长和老师的联盟”,一起来让傅聪听话。

比如傅聪想去苏联学习,傅雷一直问傅聪是不是对杰维茨基有意见。

最极端的例子是,1955年傅聪比赛后写了一封信回国,信丢了。傅雷不断从亲朋好友那里听说傅聪比赛的一些细节。他和朱梅馥连写好几封信谴责傅聪。比赛这么大的事,结束后你居然不写信给父母!你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不满?怎么会有你这样做儿子的!

3、催婚催育

傅聪出国时20岁,又孤身在国外,有感情需求和性需求很正常,但傅雷一直让他禁欲。

傅聪结婚了,傅雷一开始说,应该“考虑稍缓一二年再生儿育女”,朱梅馥说“早生孩子,宁可以后再节育”。弥拉写信少了,他们马上问是不是弥拉怀孕了。

不管是让傅聪禁欲还是让他缓两年再生孩子,本质上还是对傅聪感情和婚姻生活的控制。

傅聪什么时候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得听傅雷的。

4、道德绑架和打压

愧疚式教育好像是最近的新词。大概是说父母通过示弱、诉苦、甚至自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本质上还是道德绑架。

傅雷夫妻俩这类话语非常多。

比如傅聪要学莫扎特,傅雷主动给他翻译相关理论,说“替你译莫扎特等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

傅雷自己也说“年轻人自有一番志气和热情,我不该加以打击或者泄他们的气”,但对傅聪还是一直打压贬低。(典型的言行不一)

傅聪在国外时,有中方的工作人员和傅聪的同学说傅聪太傲慢之类,傅聪受到领导批评。傅雷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怎么看都是幸灾乐祸,中心意思是:看吧,我早说过了。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

傅聪说喜欢李赫特,傅雷说“平淡得很,完全不行”。傅聪去南美演出,说在波哥大一家书店买到了一套唐寅的山水册页,“我看一定是真迹,因为实在太好了”。傅雷说“真伪恐有问题”“以后遇有此种大名家的作品,最要小心提防”。

傅聪送傅雷一套《苏加诺藏画集》,傅雷说傅聪没见过真正的好画,所以觉得那个画册好,他已经退掉了。能理解他是舍不得花孩子的钱,但对孩子这种否定还是很伤人的。(家长的这种行为的确很让人烦)

傅雷说你在国外如果觉得苦闷,可以跟我倾诉,我会安慰你。

傅聪说“我尤其痛心的是,幼时那初恋的影子老是缠着我”,傅雷说“你一向滥于用情”。还有荡妇羞辱:“我觉得你有些滥用感情,太不自爱了”。(就不该相信给他倾诉)

说了那么多,傅雷还说“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

四、功利

傅雷表现出来的是,他对傅聪是有条件的爱,傅聪优秀,他才爱。这本质上是一种功利思想——中国父母做什么都有一个功利的目的。

傅雷给傅聪结婚的祝福是“但愿你将来在这一门艺术中得到像你在音乐艺术中一样的成功!”好像说离婚就等于失败。

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我们有你这样的儿子也不算白活一世,更不算过去的播种白费气力。

没有辜负园丁!

我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

傅聪获奖,他也说“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

如果没有获奖呢?如果傅聪没有才华呢?跟傅聪相比不那么优秀的傅敏,他爱吗?他觉得他的教育白费了吗?

傅聪有自我认同感很低的表现:

你们的来信每次都使我感到自己是多么自私。事实上,我还是非常的软弱,有时候我是多么讨厌这个“自己”。我常常觉得自己是生错了,或者说根本不该生。

五、“暴君”父亲的假民主

不少人用傅雷跟傅聪做朋友、谈艺术,来说明傅雷是一个很民主的家长。事实上,一个权威的家长,只有假民主。

有人说傅雷和傅聪谈艺术时,他俩是平等的朋友。谈到生活时,他们是父子。

1953年正月,傅雷和傅聪为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傅雷勃然大怒,傅聪离家出走,在傅雷好友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因为傅雷姑父去世,傅雷才让朱梅馥和傅敏接傅聪回家。

这是平等的朋友吗?

傅聪在波兰的时候,向部委领导表达了想去苏联学习的意愿。傅雷是后来才知道的,他很快来了长信表达反对。他详细列举了7项他眼中在波兰学习的理由和去苏联不好的理由,然后跟傅聪说,我都列举了,你自己决定。

傅雷对朋友也是这样。刘海粟办了一个美术学校,邀请了一个画家,人马上要来了,学校已经挂上了这位画家的画。傅雷说他觉得这个画家不行,要求把画撤下来,还当面说人不行。

他觉得张弦的画好,要求刘海粟给张弦加薪,在张弦死后因为张弦跟刘海粟闹掰。

傅雷一向以“美术评论家”自诩,很多人都说他是黄宾虹的伯乐。傅雷说谁的画好不好,确实是比较权威的意见。

但是,他觉得好或不好,就要求别人也觉得好或不好,进而按照他的要求行事,就明显超出了“美术评论家”的范围。但刘海粟不是傅聪傅敏。

傅雷好像习惯要求别人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换句话说,他不能接受差异。

六、总论

《傅雷家书》起止时间是1954年1月到1966年5月。12年间,傅雷给傅聪一共写了190封信,平均下来,一年16封。1954年1月,傅雷一家在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傅雷回来就开始给傅聪写信。

《傅雷家书》之所以能打动一代又一代人,自然是因为傅雷朱梅馥作为父母对儿子的真诚的爱。这让他们更符合我们吐槽的中国父母的样子了。

中国父母不就是这样让子女们又爱又恨吗?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爱和只有恨的家庭,在全世界都少见。

近年来见得比较多的是恨多于爱的,比如豆瓣有“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人选择逃离原生家庭或者干脆“断亲”。更多的人是又爱又恨,想逃离但毕竟还有爱,舍不得,困在原生家庭里内耗。

傅聪在香港跟父母通电话,傅雷写信说“和我们三次通话,美中不足的是五月四日、六月五日早上两次电话中你没有叫我”。表面上吐槽,其实是对在海外的儿子的思念。前文很多吐槽的点,换个角度看,也可以看出来父亲对孩子的爱。

比如写信,傅雷是手把手教,说给别人写信,要写点套话“承蒙他们谬许”“承他们夸奖”之类。

傅聪想换一个钢琴老师,傅雷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傅聪有理有据有节地解释了,傅雷又教他怎么跟杰维茨基说,直接写了好长一段,还说“大意如下”,就差直接说让傅聪原文背诵了。

傅雷的行为动机可以归结为“都是为你好”,这恰恰是今天很多父母被吐槽的点。

“为你好”其实没错,但在中国,这三个字最能点燃年轻人的怒火。就是因为很多父母从来不关心孩子是不是觉得好。

一厢情愿地“为你好”,对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好处,父母辛苦付出,孩子不会觉得开心、感激,还会反感排斥。

但凡父母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都能避免这种“双输”的局面

傅雷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尊重傅聪。

但他还能以“教育专家”的口吻吐槽刘海粟,说“像这种自私的父亲,可说天下少有”,说傅聪岳父梅纽因的母亲“始终没有弄清楚教育的目的”。

还是可以为傅雷辩解一下。

一来,时代和社会赋予了他父亲的权威,同时,没有监督机制。傅雷生活的年代,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是那样,父亲就是绝对的权威,改开后年轻人质疑一切,好像也没有专门去质疑父亲。

二来傅雷责任感特别强,他觉得生下傅聪就必须为他负责到底,弥拉也是自己人,所以他不见外。他觉得好的东西,希望傅聪也能拥有,比如“贤内助”,自律的品质。

复旦大学沈亦斐老师讲,后喻时代是晚辈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前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前喻时代,晚辈需要从长辈那里学习他们的知识、经验、技能等。

第一次听到这对观念,我马上理解了,为什么之前的几十年里,《傅雷家书》一直被尊为“教育圣经”,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傅雷家书》,甚至有人称之为“一个控制狂父亲的悲剧教子记录”。

《傅雷家书》没变,时代和社会变了。在年轻人需要学习前辈们的经验的时候,《傅雷家书》确实非常管用,这可以让大家忽视那些槽点。

在2024年的今天,年轻人走得更快更远,不怎么需要傅雷们那些经验了,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别的长辈们的经验。

年轻人可以跳出以前的人给傅雷加的滤镜,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傅雷家书》和傅雷这种权威型父亲。

七、附录

详细举例:

①带着父爱的压迫感:

你在音乐艺术中固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人生艺术中、婚姻艺术中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你爸爸妈妈最关心的,也是你一生幸福所系。

忙得很,只能和你谈几桩重要的事。

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

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

你爸爸花的心血,希望你去完成它;你的成功,应该是你们父子两人合起来的成功。

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我是你的舵工,责任最重大;从你小时候起,我都怕好话把你宠坏了。

下次信来,希望你报告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结果如何。

关于身体摇摆的问题,我已经和你谈过好多次,你都没答复,下次来信务必告诉我。

问你的话望当场记在小本子上,或要弥拉写下,待写信时答复我们。一举手之劳,我们的问题即有者落。

XX报告很重要,寄你一份,届时望你至少看两遍。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

傅雷比很多家长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直接说你除夕也要用功,而是用一种带着类似“父爱”的期许来推动孩子除夕自愿“加班”。

代入到职场中,领导说: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还在办公室加班,我心里真高兴。打工人是什么心情?

傅聪22岁生日,傅雷说完祝福后,让傅聪做个总结,反省自己。

②控制欲: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

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

我恨不得在你身边,帮你解决并安排一切物质生活,让你安心学习,节省你的精力与时间,使你在外能够事半功倍,多学些东西,多把心思花在艺术的推敲与思索上去。

又说“爸爸不能永远做你的秘书”。

③道德绑架:

对别人同情之前,对父母先同情一下吧!

孩子,世界上像你爸爸这样的无微不至的教导,真是罕有的。你要真心的接受,而且要拿实际行动来表示。

爸爸虽是腰酸背痛,眼花流泪(多写了还要头痛),但是为了你,他什么都不顾了。

爸爸一千句、一万句,无非是为你好,为你个人好,也就是为我们的音乐界好,也就是为我们的祖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人类好!

——傅聪要是不听爸爸的话,就是跟祖国人民和全世界为敌了。(好大一顶帽子)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

④孩子幸福、快乐、满足是原罪

你还该想到,目前你一切都已“如愿以偿”,全中国学音乐的青年,没有一个人有你那么好的条件。你冬天回沪前所担心的事都迎刃而解,顺利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你也该满足了。满足以后更当在别方面多多克制。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些。

(看来,这是家长的通病了,不管家长有多普信,都总觉得给予孩子的够多,所以我才屡屡提醒芃芃要知道珍惜我云云,其实潜意识里还是表达——你看我对你多好,比其他家长如何如何。奈何熊孩子拒绝接受我的PUA,还想反过来PUA我······)

作者:转蓬飘飘(斡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从不试图说服别人,只不过诉说自己的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